换个方法读《内经》:上、下卷

换个方法读《内经》:上、下卷
作者: 刘明武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298.00
折扣价: 190.80
折扣购买: 换个方法读《内经》:上、下卷
ISBN: 9787571010805

作者简介

刘明武,地质工程师,我国著名文化学者,近10年来以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与独特视野,将地质学中“有其矿必有其因”“见其矿必求其因”的思路与方法引入文化研究,将自然科学研究所必须的定量化、标准化引入文化研究,追溯出了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源头在于本身就是严密数理体系的太阳历。曾在《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中国中医基础杂志》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读书读出的几个困惑》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数十家网站所转载,《南方日报》两篇报道《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人类还会敬畏太阳吗》被海内外数十家网站所转载,所撰《太阳与中医》曾位列医学图书畅销榜前十名。

内容简介

原 文 昔在黄帝1,生而神灵2,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3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4者,法于阴阳5,和于术数6,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7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8,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9,阴阳和10,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11。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12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13,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14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15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16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17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 释 1.黄帝《易经·系辞下》中排在伏羲氏、神农氏之后的第三位圣贤人物,《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第一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又称轩辕。轩辕之丘,位于河南新郑西北。《易经》《逸周书》《庄子》《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共同告诉后人,是黄帝组织人才研究天文创建了历法、音律、干支,是黄帝组织人才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衣裳,制造了舟船、指南车、弓箭、臼杵,是黄帝组织人才研究百谷草木,训野兽变家畜,训虫蛾为家蚕……以天时建立人时,以自然之序建立人序,以天地之理创建人理,以天地为人的效法对象,这些都是黄帝对后人的贡献。总之,黄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奠基者,所以后人称其为人文始祖。 2.神灵聪明伶俐。张介宾:“聪明之至也。”张志聪:“智慧也。” 3.天师早期中华先贤对得道之人的尊称。本篇的天师,指的是岐伯。岐伯为古代大名医,精通医理。所以,黄帝拜岐伯为师,跟随其研究医理与医术。 早期的天师,年龄不分长幼,得道即可称之为天师。《庄子·徐无鬼》中的一个放马的牧童,就被黄帝称为天师。黄帝向其请教治理天下的道理,放马的牧童说:“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没有什么区别,去掉害群之马就是了。”听完这话之后,黄帝马上磕头行礼,称牧童为天师。 4.道道,有两个出处:一是太阳回归,二是昼夜循环。《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这里的天道,指的是太阳回归。《尸子》:“昼动而夜息,天之道也。”这里的天道,指的是昼夜循环。太阳回归,实质上是地球公转;昼夜循环,实质上是地球自转。天道的实质,实际上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道,首先要知道太阳回归,其次要知道昼夜循环。 5.阴阳阴阳,有两个出处:一是寒暑,二是昼夜。 《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故冬至……阳在子……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阴在午……见日光多,故曰暑。”寒暑循环一次即是一岁。周岁的阴阳在寒暑。寒暑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决定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昼者阳,夜者阴。”昼夜循环一次即一日。周日的阴阳在昼夜。昼夜决定着万物的动静,决定着人的睡眠与苏醒。 《易经·系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日主昼,月主夜,昼夜为一日。” 法于阴阳,具体法的是昼动夜静,法的是寒往暑来、暑往寒来,总体法的是太阳法则与月亮法则。 6.术数术数实际上是术与数的结合体。天文历法是术,严格的规定性是数。寒暑有数,春夏秋冬四时有数,五行有数,六气有数,八节有数,十二月有数,二十四节气有数。和于术数,指的是养生与治病必须合于太阳回归、月亮圆缺的时序与变化。《素问》反复出现“因天之序”与“以时调之”的词语,强调的就是养生与治病必须和于太阳回归之序、必须和于月亮圆缺之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八个字强调的是养生要和于太阳回归之序。“月圆不补,月缺不泻”,这八个字强调的是用药用针要和于月亮圆缺之序。 7.天数指自然演化中必然出现的、可以用数字表达的规定性。太阳回归有一定之数,寒暑循环有一定之数,四时循环有一定之数,万物生死有一定之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一定之数,小草发芽、开花、结子有一定之数,雌雄交配有一定之数。一定之数亦一定之时。人生变化同样有一定之数。“女七七,男八八”中的七七、八八,就是一定之时,一定之数。男子在二八一十六岁,女子在二七一十四岁,就有生育能力,十六、十四这两个数字,对于男女来说就是天数。张介宾:“天数,谓天赋之限数。” 8.地道不通以天地论男女,以乾坤论男女,以阴阳论男女,这是《易经》所开创、《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所延续的论证方式。地,此处隐喻女子。地道,此处隐喻女子月经。地道不通,指的是女子停经。 9.精气溢泻溢,盈满也。泻、写、泄,三字相通。精气溢泻,是说肾气充实,精充满而外泄。 10.阴阳和阴阳,指的是男女。和,是和合。阴阳和,指的就是男女交合。 11.发鬓颁白颁与斑同,意发鬓黑白相杂。 12.天地此处指男女。 13.道者指得道者。自然之道,本来如此;人文之道,应该如此。道者,时时处处以道为准则的人。 14.真人本篇介绍了三种得道之人——真人、至人、圣人,其中以真人为首。真人,就是能够认识天地阴阳变化规则,而且能够保全精神真气者。在《庄子》里可以看到真人的定义。《庄子·大宗师》:“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逆寡,不欺凌弱小也。不雄成,不居功骄傲也。不谟士,不结营私之士。如此“三不”之人,即为真人。息以踵,深呼吸到脚踵也。除了其他优秀之外,善于深呼吸者,睡觉不做梦者,这就是真人的两大特征。《淮南子》:“真人者,性合于道,能登假于道,精神及于至真,是谓真人。”能够自觉合于道者,精神达到天真状态者,即为真人。 15.至人指能够达到忘我境界的、得道的高人。一部《庄子》,几十处谈到至人。《庄子·田子方》:“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心合于自然,美到了极点,乐到了极点,游于美乐之间者,这就是至人。 16.圣人得道的智者。《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告诉后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者,即是圣人。《易经·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又:“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经》告诉人们,设卦观象者,即是圣人;效法天地者,即是圣人。《孟子·离娄上》:“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眼中的圣人,是人伦准则的制定者。本篇中的圣人,指的是用道理指导养生的智者。 17.贤人德才兼备之人。《易经·系辞上》:“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久,是时间概念。德行能跨越时间者,就是贤人。大,是空间概念。其业绩能跨越空间者,贤人也。《庄子·德充符》:“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认为,长期和其在一起,自己可以无过错,这样的人即是贤人。 题 解 上古者,远古也,早期也,起初也,由生而来也。《易经》中有“上古”一词,《易经·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又:“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两次言“上古”,所言的均是远古时期。 何谓天真?一指天然之真,即天性纯洁,天行有信,天道有序。二指人之纯朴之真,即无邪、诚实、朴实、守信。三指人体体内之肾气。详细的讨论,将在下面进行。这里需要记住的是,中华先贤以天真状态为善,以天真状态为美,以颐养真气为道为德。 何谓论?圣人讲述、议论曰论。《史记·封禅书》:“……孔子论述六艺。”黄帝提出问题,岐伯解答问题的议论也。之后的篇章,凡是岐黄讨论问题的篇章,皆称之为论。 上古言历史,天真言人事。上古时代的中华先贤所主张的天真状态有着超越时空的崭新意义。所以《素问》以《上古天真论》开篇。言上古,是为今人服务的;言天真,是为今人寻找榜样的。 核心解读 生、长、衰、老四大阶段,是人生之必然经历。人生如何度过?如何健康度过?不用求神保佑,不要依赖医生,重要的是自我养生。养生如何养?以道养生,以德养生,如此者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道在何处?道在太阳回归中,道在昼夜往来中。养生必须合于寒暑之序,必须合于四时之序,必须合于昼夜之序。 一、效天法地的文化,效天法地的中医 文化是化人之道。文化所解答的第一问题就是“做人如何做?”中华先贤创建的文化,是效天法地的文化。效天法地的文化,讲究的是以天地之理化人,即做人讲天理,讲天德,讲天行,讲天地良心。 做人如何做?参照天理地理去做。在中华大地上最早产生的经典中华元典之中,在儒道两家的典籍之中,以及其他重要的文献里面,处处都可以看到效天法地的至理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象传》)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经·乾·文言》)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经·系辞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史记·太史公自序》)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如何做人”问题的研究。做人如何做?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回答这一问题。谁是人的创造者,谁就是做人的榜样,这是人类先贤的共同认识。 希伯来的先贤认为是神创造了人,所以人应该效法神。《圣经》所创建的做人公式是:“神如何,人如何。” 中华先贤认为人是天地合气而生,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易经》所创建的做人公式是:“天如何,地如何,人如何。”君子、大人、圣人都是人,是人就应该法天则地。 中医哲理之源与文化同根同源,源头的中华文化是效法天理的文化,源头的中医则是效法天理的医学,做人讲天理,养生、治病同样要讲天理。天理者,自然之理也。人理、养生之理都应该与天理即自然之理和谐一致。所以,《内经》以“上古天真论”开篇。 关于天真,古今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自然之真为天真。有人认为,人生于地,禀气于天,人由天地而来,是谓天真。还有人认为,本篇的天真,所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真元之气肾气。 笔者认为,要弄清天真之本义,一应该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本身入手,二应该参考《内经》之外的文献,即从《内经》内外两个角度看天真。《内经》讲天真,讲的是人体之中由先天而来的真气,即肾精之气。《内经》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真人养生,贵在养精,贵在保存真气。天真之真,在于保存真气。上古时代的中华先贤特别重视保养、保存真气,所以本篇的篇名为《上古天真论》。 《内经》之外的庄子也讲天真,讲的是人生之天真状态。天真状态即未受世俗污染的纯朴而自然的状态。《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告别山林,跨入了文明,此时中华先贤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崇尚自然、和谐自然、顺应自然、朴实无伪、表里如一的状态,如此状态就是天真状态。天真状态的生活之中没有过度的、非分的物欲、色欲、名利之欲以及七七八八的勾心斗角。庄子所论的天真,指的是未受世俗污染的纯朴天性。天真之真,真在自然而然的天性上。 由此可知,在《内经》内外天真之真有双重意义。外,和谐自然;内,保存真气。《庄子》论天真,论出的是自然哲理;《内经》论天真,论出的是养生哲理。无论是哪一种议论,都没有出现神秘。 中华文化是效天法地的文化,中医是效天法地的中医,中医与文化同根同源。知道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药王孙思邈会强调习医者必须研《易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开篇之作《大医习业》中开列出了为医者必读、必知、必懂的几部基础经典与张仲景等人的著作,基础经典中包括了《易经》。 《易经》的基础是六十四卦,开篇第一卦是乾卦。《易经·说卦》:“乾为天。”乾卦就是讲天理,讲太阳之理的。 二、长寿之秘诀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长寿之秘诀为何?是吃仙丹吗?是求神拜佛吗?非也!若问长寿之秘诀为何?本篇的答案是:首先在于知道。 注意,这里的“知”与“道”是两个单音词。知,明白也,知晓也,理解也。道,生生之源以及生生之源所揭示的自然法则也。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即无形无体之物也,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的确存在。《易经》所讲的道,为无形之道。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道的几重重要意义: 一是造物主,二是做人之参照坐标,三是万物生长所必须遵循的太阳回归法则。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大宗师》:“夫道……生天生地。”老子、庄子这里所说的道,为生天生地生万物的生生之道。——道,是造物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孔子这里所说的道,为人生之道。——道,是人生坐标。 道理者,宇宙生生之理与人生之理也。西方人以上帝为造物主,所以做人讲上帝之理。中国人以自然之道为造物主,所以做人讲道理之理。——做人,必须讲道理。 《易经》《道德经》《论语》告诉人们,做人应该讲道理。谁是人的创造者,人就应该崇敬谁,效法谁,这是人类祖先的共同结论。上帝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这是《圣经》对宇宙发生论的结论。道是天地的创造者,天地是万物与人的创造者,这是中华先贤对宇宙发生论的看法。所以西方人做人讲上帝,中华民族做人讲道理、讲天理。比西方人多出的一点是,中华民族养生也要讲道理、讲天理。 《内经》告诉人们,养生也要讲道理。道理与天理,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里是一个理。——养生,也必须讲道理。 养生为何要效法道?因为道在太阳回归的法则中,道在寒暑转换的秩序中,道在四时转换的秩序中,道在日往月来决定的昼夜循环的秩序中。请看下面四个论断。 其一,《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 其二,《逸周书·周月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其三,《管子·枢言》:“道之在天,日也。” 其四,《尸子》:“昼动而夜息,天之道也。” 《周髀算经》告诉后人,中午的日影就是天道。 《逸周书》告诉后人,春夏秋冬四时就是天道。 《管子》告诉后人,太阳就是天道的代表。 《尸子》告诉后人,昼夜就是天道。 中午的日影为何可以论道? 中午日影规律性地变化在长短两极之间:长极而短,短极而长。中午日影论道的所以然,就在这长短两极之变中。长短两极之变,界定出一寒一暑。日影长极,寒;日影短极,暑。寒阴而暑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寒暑能满足“一阴一阳”的基本条件,所以中午的日影可以论道。 长短两极之变,界定出两个节令——冬至、夏至。日影长极,冬至;日影短极,夏至。湘西《苗族古历》有“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之论。一阴一阳之谓道。冬至夏至能满足“一阴一阳”的基本条件,所以冬至夏至可以论道。 一寒一暑,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决定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道在万物一枯一荣的次序之中。万物的枯荣,遵循的是寒暑之序,人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养生必须遵循寒暑之序。 春夏秋冬四时为何可以论道? 因为春夏秋冬是立竿测影界定的。立竿测影,测的就是中午日影的长度。不同的日影长度,界定出春夏秋冬。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天道。看得见的是万物变化,看不见的是隐藏在万物生长收藏次序之中的天道。万物生长收藏,遵循的是四时之序,人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养生必须遵循四时之序。 昼夜为何可以论道?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昼者阳,夜者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昼夜能满足“一阴一阳”的基本条件,所以昼夜可以论道。 昼主动,夜主静。牵牛花白天开放,晚上闭合;百灵鸟白天歌唱,晚上休息。万物昼动夜静,人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养生必须遵循昼夜之序。 寒暑,现象上取决于太阳回归,实质上取决于地球公转。昼夜,现象上取决于日往月来,实质上取决于地球自转。天道的实质,是地球公转与自转。 要想平安顺利度百岁而去,首先是要知道。知道之后,还有两大必须自觉遵守的戒律,这就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知道,这是一大原则。再加两大戒律,三条应知应会,这都是岐伯讲的。岐伯的完整话语是: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万事万物形成于外因与内因两大基本条件之下。养生也必须服从这两大基本条件。 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讲的是三大外部条件。人必须与外部自然环境相和谐,否则无法生存。书中的道理在书外,人文的道理在天文,《内经》的道理同样在天文,三大外部条件所讲的全部是书外的天文。 知道,道在何处?道在太阳回归中,道在日往月来中,道在地球公转自转中,这是每个养生者,每个习医、行医者首先应该知道的。 法于阴阳,阴阳在何处? 阴阳在寒暑中,阴阳在昼夜中。 阴阳在寒暑中,《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有如是之论:“故冬至从坎阳在子……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见日光多,故曰暑。” 阴阳在昼夜中,《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有如是之论:“昼者阳,夜者阴。” 昼夜,周日之阴阳也。法于阴阳,周日之内法的是昼夜。昼动夜静,阳动阴静,这是每一天都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昼不动夜不静,即“该睡不睡,该起床不起床”,要不了多久,铁打的人也可能会猝然死亡。 寒暑,周岁之阴阳也。法于阴阳,周岁之内法的是寒暑。冬至到夏至,前半年为暑为阳;夏至到冬至,后半年为寒为阴。养生,从冬至到夏至应该养阳,从夏至到冬至应该养阴。冬衣棉,夏衣点,法周岁之阴阳,这里是基本点。 周岁之阴阳与周日之阴阳,这是每个养生者都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 合于术数,何谓术?何谓数? 何谓术?《史记·索隐》以天文历法为术。《史记·索隐·历书》:“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六术而著调历。”——六术归结于历。历者,术也,术之总汇也。 明世子朱载堉作《律历融通》一书,书中将律历解释为同根同源的“一条藤上的两个瓜”。《律历融通·律数》中将律与历称为“二术”。“二术”,历占其一。 何谓数?历之定量也。 历之规定性为数。术数就是历在数字上的规定性。历,是《内经》的基础。《内经》第一基石是太阳历,第二基石是太阴历,第三基石是北斗历,第四基石是二十八宿历,所有的历都有严格的规定性。 寒暑有数,四时有数,八节有数,十二月有数,二十四节气有数,这是太阳历的规定性。 朔有数望有数,朔望有数,这是太阴历的规定性。 八节八风,这是北斗历的规定性。 历,细的是时间单位,总的是时间系统。 没有时间单位与时间系统,就无法安排生产,无法安排生活。 “过了芒种,种了白种。”这是东北的种植谚语。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具体的时间单位。夏满芒夏暑相连,芒种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令。东北的第一次种植,必须种在芒种之前。否则,有种植而无收获。天时之时必须遵守,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商量的余地。 “过了立秋,种也没收。”这是湖南的种植谚语。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具体的时间单位。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令。湖南的晚稻种植,必须种在立秋之前。否则,有种植而无收获。天时之时必须遵守,绝对不允许商量。 芒种与立秋,属于时间单位;二十四节气,属于时间系统。正是精确定量的时间单位与完美的时间系统指导着农业生产,指导着种植与收获。 中华文明始于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的第一基础不是文字而是精确定量的时间单位与完美的时间系统。太阳历为术,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为数,农业种植必须合于术数。——术数是农业生产的纲领。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之七,九月之九,术数之数也。七月九月,是时间上的定量,流火之流是空间指向。流火之火,大火星也,心宿也。七月,大火星开始由南中天向西移动,天气慢慢由热而凉;一到九月,就要准备过冬的寒衣。——术数是人民生活的纲领。 生产要合于术数,生活要合于术数,同样的道理,养生也必须合于术数。 养生,首先要与自然法则相和谐,自然法则在何处?在寒暑转换之序中,在昼夜转换之序中,在节令的循环性与规定性之中。 养生之第一要务,不在仙方,不在妙药,而和谐于太阳法则寒暑之序,在和谐于日月法则的昼夜之序。 三、长寿的法宝与短寿的败招 万事万物形成于内因与外缘两大条件之下。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人的形成与生存也必须重视内因与外缘两大条件。 前面讲的是外缘,这里讲内因。 养生,还有内因。内因,本篇讲述了长寿的三大法宝: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饮食有节,有两重意义:一是一日三餐按时就餐,不能忽早忽晚;二是一岁之内按四时调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酸苦辛咸四味之中再调之以滑甘。以四时调五味的原则,是在《周礼·天官》中出现的。 “天上飞的不吃飞机,地上跑的不吃火车;四条腿的不吃桌子,两条腿的不吃爹妈;硬的不吃石头,软的不吃棉花。”这是有人赞美的广东饮食文化,这哪里是什么文化?这分明是毫无规矩的饮食“乱化”。广东多发生奇奇怪怪的疾病,病因何在?病从口入,根本病因在于饮食乱化。 起居有常,意思很简单,就是随太阳的起落升降起居:太阳东升,起床;太阳西落,休息。白天不起床,晚上不休息,阴阳秩序错乱,这就是当今年轻人为什么会猝死的根本原因。 所谓不妄作劳,就是有张有弛,一张一弛,张弛有序,不能过度的劳累。 养生,外因三要素,内因三要素;知其内外三要素,度百岁可矣。 以上是长寿的法宝,下面讲短寿的败招。 同样的人,何以有人短命?本篇讲述了短寿者的三大败招: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何谓以酒为浆?拿酒当茶水喝,以酒为浆也;拿酒当果汁喝,以酒为浆也。 何谓以妄为常?想入非非,以妄为常也。生在地上想上天,做了人想成仙,以妄为常也。 何谓醉以入房?酒后还要强行房事,醉以入房也。 四、圣人养生“六教” 养生具体如何养?本文里有圣人“六教”,具体内容为: 一是按季节回避邪风。 二是调养真气,精神内守。 三是安闲少欲,心安气顺。 四是不忌妒上,不卑视下。 五是不沉迷于音色,不沉迷于淫乱邪说。 六是不恐惧于外物。 躲避邪风,为养生“六教”中的第一教。第一教所讲的是,自然之气有正邪两气,天气正常为正,天气非常为邪,正气养人,邪气伤人。养生应该顺应正气,避开邪气,不能故意与邪气抗争。“六教”中的其他五教,讲的全部是人之心态,人之境界。圣人“六教”告诉人们,邪气会伤人,不良之心态、卑下之境界同样会伤人。 合于道而能度百岁,本篇第二次出现以道论养生的论断,由此可见,道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五、生命历程的变化规律 生命历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有!本篇告诉人们,女子七岁一个变化,男子八岁一个变化,“女七七,男八八”就是生命历程变化的基本规律。 女子从一七到四七之间身体一直在发育,四七二十八岁为身体的极盛点,从五七三十五岁起身体开始衰老,七七四十九岁开始绝经,生儿育女,女不过七七。一般规律如此,特殊情况例外。 男子从一八到四八之间身体一直在发育,四八三十二岁为身体的极盛点。男子从五八四十岁起身体开始衰老,八八六十四岁开始丧失生育能力,生儿育女,男不过八八。一般规律如此,特殊情况例外。 “女七七,男八八”的变化规律告诉饮食之男女,男女外部容颜、头发、牙齿的变化与体内的经络变化、肾气盛衰有关。 女子从五七三十五岁起,面容开始枯焦,头发开始脱落,如同病症在树叶,病因在树根的道理一样,女子外部容颜的衰退与体内经络的衰退有关。女子经络的衰退,首先是始于阳明经。阳明经有手足之分——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体内肠胃经功能衰退,体外容颜开始衰老。知道这一点,女子应该从五七三十五岁起就应该注意养生之术了。《内经》所倡导的养生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按照这一原则,应该是阳虚补阳,阴虚补阴。如何进补,敬请注意后面的讨论。 男子从四十岁起,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斑白,外部的衰退与内部肾脏的衰退有关。男子从五八四十岁起,就应该注意肾脏的保养了。男子从六八四十八岁起,肠胃经开始衰退。男子从五十六岁起,肝脏开始衰退,手脚开始不灵活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肾虚补肾,肝虚补肝。如何进补,敬请注意后面的讨论。 男女从何时起开始有生育能力?本篇的答案是:女子从十四岁起,男子从十六岁起,就有生育能力了。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相似的认识,相似的论断,在儒家典籍也可以看到。《孔子世家·本命解》:“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相似的哲理、相似的论断告诉人们,儒与医、医与儒在生命的认识上是一致的。 男子每八岁一个变化,女子每七岁一个变化,男配偶数八,女配奇数七,奇为阳偶为阴,为何如此相配? 《易经·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道为阳,坤道为阴;阴阳合和,繁衍万物;应该是女子配阳数,男子配阴数的奥秘所在。阴配阳,阳配阴,合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模式。 洛书中的奇偶之数上下左右交叉为十五。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书。女子配阳数七,男子配阴数八,合于书之数,书之模型。 《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出现八、七、五、九、六五个奇偶之数,《灵枢》开篇第一篇出现一与九两个奇数,这些数都是文字之前表达天文历法的数,不认识这些奇偶之数的真正含义,就打不开中医文化的大门。 六、形上之精、气、神 精、气、神、精神、精气,这几个单音词与双音词出现在《内经》第一篇。所谓形上,指的是没有形象、没有形体却又的确存在的东西。精、气、神三者均没有形象但又的确存在,所以冠之以形上。 下面还要出现形下一词。所谓形下,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就人而言,人体摸得着又看得见,所以可以用形下一词来描述。 精,在《内经》有三种解释:水谷之精,天地之精,人体之精。气,在《内经》有两种解释:先天之元气,后天水谷之气。神,在《内经》有十一种解释,本篇之神应为人体之正气。 精、气、神的出现,是中医比西医在认识论上的高明之处。西医对人的研究,重视的只是有形之肉体。先进仪器CT、磁共振检查人体,会非常精确地确定出病位。“病位在这儿”或者“病位在那儿”。但是,如果把仪器检查视为万能,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再精密的仪器也检查不了精、气、神。精、气、神有形状吗?有长度、宽度、厚度、质量吗?没有!所以说再精密的仪器也检查不了精、气、神。人之所以为人,并不仅仅是因为有有形之肉体,而是因为形上与形下两种要素的巧妙统一。精、气、神,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体。无形无体之物,位于形而上。人体,看得见又摸得着,有形有体。有形有体之物,位于形而下。形上形下两种要素的结合,形成了活生生的人。 以形上形下两种要素即两点论来对待生命,是中医之长处。西方医学研究人体,重视的只是形下之器官,至于形上之精、气、神,西方医学从始至今都没有顾及。 精、气、神的出现,是中医比西医在医疗方法论上的高明之处。《儒林外史》中因中举之喜讯而突然昏厥的范进,他的病就不是器官之病,而是气之病——气迷心窍。致病之气,显微镜下是无法发现的,仪器无法识别的。中医理论何以能够解释?这是由于中医之源与中华文化同源有关——文化与中医都讲究气。《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其病的治愈,没有仪器的参与,没有抗生素的参与,全部方法就是胡屠夫的一巴掌与一声大喊:“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当然,这是艺术上的讽刺。但在实际生活中,气迷心窍之病,并不是罕见的。在农村遇到气迷心窍之病,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掐人中或针灸,这两种方法可以使病者马上起死回生。 精、气、神的出现,是中医比西医的广阔之处。西医治病只有求人,求助于医生这一条路;中医治病却有两条路:一是求助于医生,二是求助于自己。治病求医生,医生给的是药物。治病求自己,讲究的是精、气、神的调养。既可以求助于人,又可以求助于己,这是中医在起点处所主张的两条路。中医在起点处就比西医多出了一条路。 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人本身)的两点论,是中华先贤为子孙创造出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伏羲氏作八卦,以阴论有形,以阳论无形,阴阳合和,形成了万物与人。《易经》以形上、形下两种要素来认识天地万物,《内经》以形上、形下两种要素来解释人体。阴阳两分而合一的方法论,是观察与研究外部世界的方法论,也是观察与研究人体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起于八卦,延续于《内经》,也延续于先秦诸子。《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荀子·天理》:“形具而神生。”阴主形,阳主神。阴与阳,解答了神形合一问题。显微镜、手术刀、CT、磁共振只能认识有形之器官,精、气、神无形无体,所以仪器不能认识。寻找人体中的精神,是西方现代医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人体细胞分割到了量子级,但是“精神赋存在何处”的问题,仍然遥遥无期。实际教训告诉人们,解剖、分析、实验的手段非常有用,但绝不万能。在形上要素面前,这些手段显出了局限性。以形上、形下两种要素研究人体,这是中医之长。这一宝贵的方法论,后世子孙无论如何不应该忘记。如果把中医之长与西方仪器之长结合起来,或者自己发明出确定病位的定量器具,这是不是造福于人民的一条正路呢? 心为神之主,养神先养心,希望养生者能够记住这条哲理。 七、应该谨记的典范人物 (一)一对模范师生黄帝与岐伯 《内经》这部中医经典是以黄帝与岐伯两人之间的问答形式写成的,平素之问,集之成册,谓之《素问》。明朝名医张介宾对《内经》的解释是:“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问,是谓《素问》。” 书中的黄帝是帝王,但这个帝王在岐伯面前,是问题的提出者,是以学生身份出现的。这个学生是一位“不知为不知”的模范学生。 书中的岐伯是以先生的身份出现的,他是问题的回答者,是一个以平常心对待帝王的贤哲。“你不懂我就认真教你”,我所教的是学生,君王也可以做学生,这就是早期中华大地上的君臣关系。岐伯这位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模范先生。 黄帝问,岐伯答,一部《内经》就产生在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之中。所以中医又称“岐黄之术”。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是“学宗孔孟,业绍岐黄”。岐指岐伯,黄指黄帝,“岐黄”称谓之中,老师的位置在前,学生的位置在后。 《内经》向后人讲述了这样一条重要的道理:早期的为帝为王者,并没有以最大的学术权威自居,他会虚心地向贤者请教自己所不懂的问题。除了岐伯之外,黄帝还请教过伯高、少俞、少师、鬼区臾等贤哲,中医经典《内经》就诞生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之中。虚心的黄帝为后世子孙树立起了永恒的榜样。一旦知道虚心的黄帝,再看秦汉以后一开口就是圣旨、就是金口玉言的骄横皇帝,马上就会感到装腔作势的可笑与荒唐。 (二)四种得道之人 本篇讲了四种享年百岁的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人为知道之人,这四种人也是寻常人应该效法的榜样。 人为何有真、至、圣、贤之分?篇内有详细的介绍,此处不赘。此处关注的是对人和事的判断的基本标准。《内经》所推崇、所歌颂的人,是以道为纲者。以道为纲,以道论之,即以道论人,以道论事,以道论养生,以道论天地万物,这是《内经》的基本立场。这一立场与《易经》的立场完全一致。阅读与研究《内经》,务必记住这一立场。 《圣经》以神为纲,《内经》以道为纲;神是人格神,道是自然之道;宇宙本体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有形与无形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希望有心的读者在比较中来认识中华大地上的中医文化。 八、一句有歧义的话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句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成而登天”之说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把“登天”解释为“登上天子之位”。第二种解释把“登天”解释为“登上了天堂”。 第一种解释是符合实际的。《易经·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没,逝也,死也。作,为也,继任也,接班也。“没”与“作”所说的是,神农氏去世后,黄帝登上了帝王之位。所以把“登天”解释为“登上天子之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二种解释是错误的。之所以说是错误的,依据有四: 其一,“成而登天堂”之说违背了源头文化——中华元文化崇尚自然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没有造神,《圣经》第一页出现的是上帝,《易经》第一页出现的是卦。上帝是万能的神,卦是抽象的符号,不是人格神。八卦的三爻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六十四卦的六爻代表的仍然是天地人三才。上爻天,下爻地,中爻人,天地之间只有人的位置,没有神与鬼的位置。天之上没有天堂,地之下没有地狱。“登天”等于“登上了天堂”,这种解释在天地人三才之说中无法立足。 其二,源头的中华先贤都是有生有死的正常人。在《易经》的记载中,黄帝之前还有伏羲氏、神农氏,这两位圣人都是有生有死的正常人,没有一个是登天的人格神。《易经·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农氏没,黄帝尧舜作。”没者,逝也,死也。黄帝之前的圣人都会死,怎么会有一个特殊登天的黄帝呢?黄帝之后有尧、舜,尧、舜之后有禹,他们都是有生有死的正常人,唯有黄帝登上天堂,这是不是太个别了?“成而登天堂”之说在《易经》《尚书》中都找不出理论与实际依据。 其三,《孔子家语·五帝德》所记载的黄帝是:“黄帝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而聪明。”《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黄帝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孔子家语》与《史记》对黄帝的记载有所差别,但“聪明”与“成而聪明”的评价却是相似的。“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两字之差,但谬之千里矣。《史记》在五帝这里没有造神,所以《五帝本纪》里的黄帝也没有登上天堂。 其四,一部《内经》从头到尾讲的均是自然哲理,没有任何神秘之理。“成而登天”之说在崇尚自然的《内经》里显得不伦不类。如果“登天”之说为真,那么天堂里的黄帝俯瞰人间,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明察秋毫的神,可为什么拜师于岐伯、伯高、少俞、少师呢? 根据以上四点依据,笔者认为,“登天”两字可能是在西汉之后被篡改的。 黄帝成而登位是史实,黄帝乘龙登天是故事,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事。非常遗憾的是,在之后的历史中,荒诞故事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居然比正史的影响还大。黄帝留给子孙的是崇尚自然的文化,秦汉以后的皇帝留给后人的是迷信神灵的文化,对于这一重大变化,后人应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内经》开篇开在崇尚自然的“天真”两字上,如果错误理解了“成而登天”之说,这就等于在《内经》大门口跌了个跟头。《内经》讲养生之理,讲医病之理,但首先讲的是自然哲理,如果持怪异之论,则无法进入《内经》。 九、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的一大区别 中医首先论的是养生,其次论治病。所以,中医之理为呵护生命之理。从根本上说,中医是文化,是哲学,是以道为根演化出的医术。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在本源处是一致的,首先讲究的是道,然后由道论医理,由道论医术。而西方医学(简称西医)从始至终,讲究的是科学与技术。众所周知,在西方,科学与文化是两分的。 西医只论治病,不论养生,所以西医只是治病之术。治病救命合一而论与只论治病,这是中医与西医的一大区别。 ★ 名家推荐:本书由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朱良春生前作序推荐,指出本书“以大量历史文献来阐述《内经》,对渊深古朴的经文进行分析论证……我认为其所写内容已超过古今之注释”“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拉近了《内经》与现代青年中医的距离……让我们可以顺利地接受《内经》的精髓。”“我希望凡是关心中华文化,爱护中医的人士都能利用时间来阅读这本好书”。我国著名文化学者阎纯德也亲笔作序推荐,指出“本书的写作思路非常明确,这就是以源头中华文化论中医文化,以中国哲学论《内经》”“找回真正的中华文化,就能提出别人提不出的新问题,解答别人不能解答的新问题……这是刘明武的信心,也是当今中国人应该具有的信心”。 ★ 全本典藏:本书涵盖《黄帝内经》权威版本原文、难点疑点注释和作者精心解读三大部分,是全方位呈现《黄帝内经》全貌的家庭藏书。上、下两卷分别采用吸塑锁线装订,便于读者平摊阅读研习经典;函套精装工艺、封面和环衬珠光特种用纸、80克象牙白正文用纸尽显高档奢华气质,可供家庭书架珍藏;全书180余万字1800余面定价低至298.00元,彰显传播经典服务大众之出版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