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北京口述历史

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北京口述历史
作者: 杨原|责编:侯天保|总主编:定宜庄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北京口述历史
ISBN: 978720013505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12岁开始的学徒生 涯 【访谈者按】于手艺人 的采访,我对他们学徒的经 历,总是颇为重视。解放前 ,劳动阶层的人想就业,基 本都要经历一个学徒过程, 想变换行业,大多也要通过 再学徒而完成。在旧时,学 徒基本都是从幼年开始,没 钱上学,就到某个行业,找 个师傅学买卖、学手艺,才 能进入这个行业。由于学徒 的经历都比较苦,往往让人 记忆犹新,三年零一节的时 间(基本上就是三年半),包 吃包住,还管零用钱,但干 苦活、伺候人、挨打挨骂也 是家常便饭,他们的记忆都 会比其他A.--~得多。我们 看过去的文献、个人回忆, 都是比较宏观地提到学徒苦 ,但具体怎么苦,都干什么 ,每个行业有什么样的特点 ,并没有非常具体详细的记 述。再有,旧时学徒,不是 说随便谁都能去学的,得经 人介绍,老实可靠,招学徒 工的地方要对学徒的出身背 景非常清楚,才肯要人。那 怎么去学的徒,也都是很有 意思的问题。我们这套口述 著作,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人 的生命史,这不仅仅是个人 的,也是家庭的,学徒的人 很多,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 不同的初衷,以及不同家庭 背景的影响,在个案累积到 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去总结 不同行业学徒方面的不同和 同一行业不p-]人在学徒上 的不同,我想对于这一方面 的历史研究是颇有意义的。 当然,陈先生的学徒经历只 是个个案,还有待于今后的 口述积累,再进行比较。不 过,对他的采访,我便先从 他的学徒经历开始。 杨:您冢是什么时候来 北京的? 陈:我祖上就是北京人 。祖父的名字叫陈泰,做什 么的记不得了。父亲叫陈世 昌,号继武,据说这个名字 典出“武士其昌”,是读私塾 时先生给起的名字。父亲出 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我 父亲家里兄妹五个,父亲之 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父亲之下有两个弟弟,兄弟 之间我父亲排行老二。父亲 是读过私塾的,写得一手好 毛笔字。有个业余爱好—— 摔跤,也是北京一个古老的 体育竞技活动。后因生活艰 难,辞了私塾,在家里帮忙 干些家务。我父亲15岁那年 ,祖父就过世了;大爷-(就 是我父亲的哥哥)也过世得 很早,我对他没印象;姑姑 出嫁到南湖渠;三叔(我父 亲的弟弟)结婚后没有生养 ,最后鳏寡一生,倒是四叔 (父亲最小的弟弟)一家人丁 兴旺。 我听父亲讲过,他年轻 的时候打过短工,做过小生 意,哥们儿之间合伙开过袜 厂。 我记事的时候,住在东 城五道庙,后来迁到安定门 大二条5号,至少到我这里 是第三代北京人,现在,我 的重孙都有了,应该算是老 北京了。 我六岁那年跟着父亲母 亲出了城,到姥爷、姥姥家 住了。 姥爷姓刘,家住在北京 城外——药王庙,就是现在 的亚运村一带。那个时候药 王庙附近都是农田。姥爷家 境比我们在城里要好些,有 一套前后四合院,还有一辆 套,雇着长工、短工。租种 70亩地(1亩地约为666.67 平方米,大户人家的坟地) ,又做着蒙古的皮货生意。 农闲的时候牵着骆驼,到蒙 古去贩皮货,一走就是小半 年。家里人手儿紧,姥爷让 我母亲回家帮忙。 我母亲是独生女。但是 在农村,家里没儿子不行, 所以姥爷从亲戚家过继来一 个儿子,就是我的舅舅。 舅舅比我大不了几岁, 种地的时候我拉牲(牲E1), 舅舅扶犁。父亲帮着干杂活 儿。母亲管家,还要给这一 大家子人做饭。 我12岁那年,跟舅舅闹 了点别扭,我拉牲,他扶犁 ,他使劲地打牲口,我说他 几句,就吵起来了。他说, 我姓刘,你姓陈,你是外姓 人。我赌气不干了。找了街 坊家一哥哥,姓杨,他是城 里饭馆的伙计。我说:“我 能不能跟你学手艺啊?”他说 :“行,我们那里正缺人手 ,咱们明个就走。”我一听 乐坏了,赶紧跑回家,对我 妈说:“妈,坐热水,给我 剃头,我要进城了。”就这 么着,我随着街坊杨哥进城 做了学徒。 杨:您在哪里学徒? 陈:在“六合顺”饭馆学 徒,这是1948年。六合顺 饭馆总共有六个人,老板叫 李俊,是通县京东五窑的人 ,少掌柜叫李松风,有两个 伙计、两个学徒,我是年龄 最小的一个。 杨:饭馆在哪里? 陈:六合顺饭馆在莲花 河。 我进城刚刚几个月,解 放军就围了城。解放军围城 后,有两发炮弹打在南苑, 一些人家赶紧往玻璃上粘纸 条子。就是裁好纸条,在窗 户上粘上“米”字形,这样, 玻璃即使碎了,也不会崩出 来伤人。我们掌柜的听说解 放军一来要“共产共妻”,吓 跑了。他走之前,把我留下 看摊。当时刚刚入冬,正好 有大白菜,我睡觉的铺底下 有烟煤,饭馆里还有一缸浮 油,老板还给我留下100斤 (1斤为O.5千克)“大和恒” 的小米面,算是没饿着。 杨:就是虎坊桥那家大 和恒? 陈:是啊。大和恒是老 字号,过去在虎坊桥,现在 开在粉房琉璃街。大和恒的 老板叫齐如山。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