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泽蕃山《集义和书》译注与研究

熊泽蕃山《集义和书》译注与研究
作者: 张凌文 严薇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4.90
折扣购买: 熊泽蕃山《集义和书》译注与研究
ISBN: 978780770387701

作者简介

张凌云:厦门大学文学博士,贵州师范 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主要从事日本 文化和中日比较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严薇:日本文学硕士,贵州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 化、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集义和书》是日本近世思想家、日本阳明学主事功派代表熊 泽蕃山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中“集义”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 上》① ,在该书中,集义之“义”是指正义、仁义;而《集义和书》 之“集义”则源自朱熹《孟子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 皆合于义也”之说,即“积累善事,行事合乎道义”之意。所谓 “和书”, 即以和文撰写之书籍。熊泽蕃山以“集义和书”命名此 书,主要是为体现该书之宗旨——论说当如何事事合乎于义而积累善 事和践行道义。 一、熊泽蕃山其人 江户时代中期影响日本朝野的古文辞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 (1666—1728)曾评价当代儒者说:“盖百年儒者巨擘,人才则蕃 山,学问则仁斋,余子碌碌未足数也。”由此可见,熊泽蕃山早在 江户时代中期就已被评价为“儒者巨擘”中之英才,在日本近世学 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较大影响力。纵观蕃山的一生,其人生轨迹 可简单概括为少年尚武,青年尚文求学,而立和不惑之年以致良知 为宗从政,知天命之年后直面德川社会问题讲学立说、著书传世。 蕃山下级武士的出身、修习阳明学的学历、两次出仕的从政经历以 及基于良知学对现实社会的深思,为其思想与学问赋予了以改造世 界为使命而注重践履的倾向与特征。蕃山的思想与学问诉求,虽然 其在世时因有违幕藩统治阶级利益几番遭受挫折和受制而壮志未 酬,但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蕃山的生平与品行特征 熊泽蕃山(1619—1691),名伯继,字了介,号蕃山,晚年自 号息游轩。蕃山出生于当时天皇所在地京都,其父为野尻一利,母 为熊泽龟女。据《日本思想大系30:熊泽蕃山》中所载《熊泽蕃山年谱》 ①可知,与中江藤树9岁时被祖父领养、收为养子的经历相 似,蕃山8岁时亦被其外祖父熊泽守久收为养子, 故而姓氏改为熊 泽。16岁即出仕冈山藩,23岁问学于中江藤树,27岁主导冈山藩政 改,32岁开始著书立说,53岁时与藩主池田光政之间产生龌龊乃至 绝交,67岁时长子去世,69岁时上书幕府,因触犯禁忌,被幕府幽 禁于古河(今茨城境内),直至1691年73岁病逝。在73年的人生旅 程里,熊泽蕃山经历了丧子之伤痛、仕途之坎坷与晚年失去人身自 由之不幸,然而从以下几个事例,以及临终前仍笔耕不辍之精神, 可以窥知这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个性与品格。蕃山的品 行特征主要体现在“性格刚勇”“心怀仁德”和“致学智慧”三 个方面。 熊泽蕃山之勇既体现于年轻时的血气之勇,又体现于对追求学 问、施政建言方面的刚直之勇。岛原事件(1637—1638)发生时, 蕃山年方二十,未被允许参战却私自随军出征,虽因战乱平息而未 真正参战,但可见其年轻气盛,血液里流淌着武士之勇。另一方 面,当时的主流学问是幕府推崇的朱子学,而蕃山所学的中江藤树 后期倾注全力的阳明学,则是与被幕府起用的朱子学学者林罗山的 学问相对立,被对方排斥的学问。尽管如此,蕃山依旧对自身所追 求的学问之道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并学以致用,多次对冈山藩的 藩政改革、幕府的施政之弊上书建言、指责批评,即便受到打击乃 至软禁亦不妥协、变节,可见其性格中的刚直之勇。 本书为“日本阳明学家经典著作 译注与研究丛书”中的第二辑,由“ 熊泽蕃山生平与《集义和书》述介”“ 《集义和书》译注”“熊泽蕃山《集义 和书》思想评述”三部分构成。第一部 分对熊泽蕃山拜中江藤树为师求学、 出仕从政、著书立说以及因反抗幕府 被幽禁致死的人生经历、智仁勇品格、 主要著述业绩以及《集义和书》的撰 写宗旨、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价值 进行了述介;第二部分对《集义和书》 全书四卷——《书信问答》《心法图解》 《始物解》《论义》进行了汉译和注 释;第三部分对熊泽蕃山从学阳明学 的心路历程、重视践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