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楚辞》

大家读《楚辞》
作者: 方铭
出版社: 文津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39.40
折扣购买: 大家读《楚辞》
ISBN: 9787805549125

作者简介

方铭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经学、诸子、辞赋研究,著有《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战国诸子概论》《楚辞全注》《方铭孔子暨儒学文化研究文集》《诗经:古义复原版》《秦汉时期的文人》《屈原及楚辞研究》《楚辞品汇》《楚辞:古义复原版》《天下为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考源》等著作二十余种,主编有《中国儒学文化大观》《诗骚分类选讲》《〈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中国文学史》《中华传统文化》等数十种。

内容简介

端午节的人文情怀 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节日不同,端午节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加进了纪念在端午节去世的历史人物的人文内涵,而且这些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具有忠烈的人格。 在吴越一带,端午节的活动,是与纪念伍子胥联系在一起的。伍子胥是春秋时楚国人,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名员,父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太傅,费无忌为太子少傅。楚平王命费无忌为太子建向秦求婚,因秦女绝美,费无忌即建议楚平王自娶,给太子建重新娶亲。楚平王娶秦美女,并生子轸,费无忌也因此成为楚平王宠臣。但费无忌担心一旦楚平王死而太子建立,不利于自己,因此谗太子建。于是楚平王囚伍奢,派人杀太子建,太子建奔宋。费无忌因伍奢二子皆贤,认为不杀将对楚国不利,所以建议楚王以伍奢为人质,招其子伍尚、伍员同来就死。楚王派人对伍奢说:“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说:“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擒),其势必不来。”楚王使人召二子说:“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伍员认为,楚王之所以不敢杀父亲,是因为忌惮兄弟二人,一旦两人前往,父子必然被杀,不如逃亡他国,以图报仇。伍尚说:“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于是对弟弟说:“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伍尚建议伍员逃亡报仇,而自己则就执从父就死。楚王使者还欲捕伍员,因伍员“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员因此得以逃亡。伍奢听说儿子子胥逃亡,说:“楚国君臣且苦兵矣。”及伍尚至楚都城,楚王并杀伍奢与伍尚。后伍子胥流亡宋、郑诸国,最终逃亡吴国,助吴王阖闾自立,与孙武共伐楚,大败楚军,鞭楚平王尸,为父兄复仇。司马迁赞扬伍子胥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吴王阖闾死,其子吴王夫差即位,信用奸佞,不听伍子胥忠言,听闻伍子胥批评自己,遂赐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命门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伍子胥死后,吴王夫差听闻伍子胥之言大怒,乃取伍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伍子胥以一己之力,立志惩戒暴君,并忠心报吴,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忠义的情怀,因此受到历代中国人的尊敬。东汉赵晔所著《吴越春秋》载,吴王使人赐属镂之剑命子胥自杀,伍子胥受剑,徒跣褰裳,下堂中庭,把剑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我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与龙逄、比干为友。”吴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断其头,置高楼上,谓之曰:“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乃弃其躯,投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伍子胥被赐死,引起天怨人怒,“夫差既杀子胥,连年不熟,民多怨恨”。b据说伍子胥死当五月五日,被杀后,尸首装入皮袋被投入钱塘江,逆流而上而不沉没,被称为波神、伍神。此后每年五月五日,当地人驾舟竞渡,期待伍子胥显灵。杜公瞻《荆楚岁时记》注引东汉人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南朝范晔《后汉书·列女传》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艺文类聚》引东晋虞预《会稽典录》也载有曹娥救父的事迹,后世也有以端午节纪念曹娥的说法。不过,曹娥与端午节的故事,应该仍然在伍子胥故事的框架之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是汉人袁康、吴平所撰《越绝书》,说吴灭越后,越王勾践以身为奴,卧薪尝胆,侍奉吴王夫差,获得吴王夫差青睐,自吴返国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练习水军,最终灭吴。这个记载如果可靠,则五月五日竞渡的历史可能早于伍子胥之死,或者端午竞渡早已经是习俗,也正因此,勾践才能以此为掩护操练水军,掩吴王之耳目。 晋文公流亡之际,乏食,随从介子推曾剔股食之。晋文公即位,介子推拒绝封赏,偕母逃亡,晋文公为逼介子推现身,不幸烧死了介子推及其母亲。介子推五月五日被烧死,所以,晋文公下令“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艺文类聚》引东汉蔡邕《琴操》说:“介子绥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介子绥即介子推。这是说端午节还有不举火的习俗。不过此习俗一般是指寒食节,时间大概是夏历冬至过后的第105天,即今日清明节、上巳节前一两天。 自汉代以来,端午节的活动,更多的是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了。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伟大诗人,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屈原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屈原也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伟大诗人。 《艺文类聚》引应劭《风俗通义》曰:“五月五日,以五采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又引《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固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续齐谐记》的作者是南朝梁的吴均。 杜公瞻《荆楚岁时记》注说:“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唐人沈亚之《屈原外传》载,屈原以五月五日“遂赴清泠之水,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思慕,谓为水仙,每值原死日,必以筒贮米投水祭之。至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闻君尝见祭,甚善。但所遗并蛟龙所窃,今有惠,可以楝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俗作粽,并带丝叶,皆其遗风”。 显然,说端午节的习俗是源于纪念屈原,显然是缺乏根据的,但端午节的习俗和对屈原的纪念联系在一起,则为端午节灌注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端午节引入屈原之后,再没有追加纪念新的历史人物的内容,这说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至屈原而后最终完成。端午节这样一个体现中国上古人科学智慧的节日,通过引入纪念先后于五月五日这个“恶日”辞世的介子推、伍子胥、屈原和曹娥的内容及利用龙舟竞渡为掩护操练水军的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正道直行、刚健辉光的忠烈人格的敬仰之情,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坚强生存的精神动力。 近200幅精彩插图,版画、书法、文物、书影,古色古香,让《楚辞》中的形象跃然纸上。 导读、原文、注释、解读、延伸阅读,层层递进,图文并茂,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思想活起来。 不一样的大家解读,不一样的图文呈现。 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 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2021年度特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