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四十年(上下) 共2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部?黑与白 一?北京土著 冯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土到什么程度,估计连他爸爸冯胜利也说不清楚。当然,百十年总该是有的。在外地人眼中,北京的土著家族,似乎都能找出几个光宗耀祖的人物来,但冯家却是例外。他们家一直住在护城河边上,靠种菜为生。虽然刘备也种过菜,鲁智深也种过菜,但那是英雄末路的权宜,冯家人却从没琢磨过种菜之外的营生。光宗耀祖的事也大多与种菜有关。据说冯都的爷爷认识马连良,那是因为马连良他们家也要买菜,买着买着就这么认识了。 这几年冯都也算是有头脸了,结识了不少外地的朋友。每次聊起类似话题,冯都就实话相告,朋友们大多认为冯都为人谦虚。有人曾问过他:“你家是不是冯玉祥的后人?”冯都摇头。 又有人问:“那冯国璋呢?”冯都只得苦笑着说:“我们家这个冯,连个坏蛋都没出过,我们家是种菜的。”朋友们嘻嘻哈哈却没几个真正相信的。也是,上百年北京的土著居民,怎么可能仅仅是家普通的菜农呢?即使与皇上沾不上边,总应该出过个把和珅吧?为此冯都倒是庆幸,冯家没有名人,那是他们家的福分,肖家倒出过名人呢,结果又怎么样?一台黑白电视就差点成了通敌的证据,一家老小险些给发到大西北去。 冯家和肖家是邻居,住在一个大杂院。肖家住在内院,冯家在外院,两家共用一个自来水。自来水就设在内外院之间的过道里,过道里种着一棵石榴树,这就是两家的界线。 早先这院子是肖家的私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破天荒地要拓宽马路了,结果把冯家所在的生产队整个推平了。农民们要出路、要住所,领导就把肖家院子的钥匙给了冯胜利,号称这外院就是你们家的,随便住。后来宣传队又给冯胜利找了在纺织厂看门的工作,如此一来,冯家就算安生了。 冯家刚搬进院子时,肖家没敢做出任何反应。当时冯家人认为里院那家人全是属耗子的,走路一律贴着墙,见人就点头,似乎满大街都是野猫。 生产队与肖家所在的胡同只隔一条马路,冯家人老早就知道肖家不是一般的人物,祖上大有来历。肖家这一代的主人叫肖从,大儿子叫肖战,二儿子叫肖役。他家祖上也不是北京人,是江西的。几年后冯胜利才知道,肖从还有个弟弟呢,上山下乡的时候去了内蒙古,一直就没回来过。从时间上看,连肖战都没有见过他这个叔叔。 老人们说,肖战的爷爷是个特别能折腾的主儿。人家从江西老家跑了出来,西下湖南、贵州、云南,不敢往南跑了,只得辗转北上四川、甘肃,绕着圈儿地跑了一年多,*后到了陕北高原。 几年后他又带着帮人从陕北出发,借道内蒙古,在东北转悠了几年。再后来人家从东北又一路窜到海南岛去了,*后从海南岛杀了个回马*,进北京城了。 有人说肖战他爷爷进北京时特有派,是坐着汽车来的,身边听招呼的就有好几十人。后来肖战的爷爷死了,他老爹肖从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在出版社当了编辑,专门做书。 搬家之前,区领导特地找冯胜利谈过一次,大意是:您家是根红苗正的贫农。里院那家子就难说了,他们老头是四野的。你们家搬去之后,要多加几个心眼儿,千万别让他们挖了***的墙脚。冯胜利是个老实人,当下就拍着胸脯答应了。 冯家出身简单,人口也不复杂,冯胜利、冯胜利的老婆、儿子冯都、闺女冯青。对了,冯胜利的老母亲还在世呢,但计算人口的时候往往想不到她。原因是老太太一年也出不了几回门,大家都快不认识 她了。 冯都是1969年生的,生了没几天珍宝岛打起来了,大家都说这孩子命硬,是当兵的料。冯青是1972年出生的,出生那天冯胜利被安排到八达岭山路上扫雪去了。冯胜利一肚子怨气,可又不敢说什么。 冯都上中学后便对知识分子产生了反感,其根源就在肖家的轻辱。冯家搬进大杂院的头半年里,两家人几乎就没什么来往。但两家人终归是住在一个院子里,自来水又在里院,老死不相往来的事是做不到的。冯都四五岁的时候,两家人开始说话了。 有一次冯胜利带着冯都去打水,肖从也拎着水桶出来了。冯胜利礼貌性地点了点头,肖从便摸着冯都的脑袋问:“这孩子看着就聪明,学名叫什么呀?”冯胜利只得道:“冯都。”肖从愣了一会儿,然后咧着嘴问:“你们家还有个闺女吧?”冯都便抢着叫道:“我妹妹叫冯青。”肖从像吃了只苍蝇一样,瞪眼抻脖,好久才道:“不错,名字挺好。” 当时冯都和冯胜利都没觉出什么异样来,可后来冯都的学问越来越深了,也就想明白了。怪不得肖从当时的表情如此怪诞呢,冯都就是丰都,那是小鬼住的地方。冯青就是风情啊,女孩子要是太风情了,这事就麻烦了。知识分子的头脑太复杂!后来冯都曾经想改名字,但冯胜利死活不答应,人的名树的影啊,怎么能说改就 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