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中国

课本里的中国
作者: 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 编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5.90
折扣购买: 课本里的中国
ISBN: 9787559847195

作者简介

《课本里的中国》编写组,编委成员毕玉才、郭冠东、闫汇芳等。 毕玉才,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主任、摄影美术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郭冠东,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编辑、人文地理版主编; 闫汇芳,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编辑、人文地理版副主编。

内容简介

课本里的北京 70年前,一个伟大的声音在这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70年后,新时代的声音在这里回荡,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这里是北京,她所走过的70年,始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认识北京有很多途径,走进课本里的北京,仿佛置身一座大观园中,丰富、活泼、亲切、讲究。细细品味,这一篇篇课文都与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不谋而合。 每天,当第一缕朝阳照在天安门前华表上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将以一种特有的庄严仪式开启晨光—— “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了!嘹亮的乐曲声在天安门上空回荡。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展开,千万双眼睛追随着冉冉上升的国旗热泪盈眶!一秒, 两秒……两分零七秒,国旗升到了旗杆顶端,太阳也跃出了地平线。国旗像一朵红霞和太阳一同升起来了!”(《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景山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纵观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升旗仪式像这样令人心潮澎湃,哪怕你日日从此路过,也会天天饱含感动。通宵无眠的等候,为的是能离国旗近一些、再近一些。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祖国心连心的方式。 在国旗升起的一刹那,每个人的思绪都会不由得沿着时光上溯,仿佛70年前的一幕从来不曾离去。 “1949年 10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开国大典》,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国歌奏毕,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刹那间,每个人的家国情怀都随同国旗一起,升到了心的顶端。 在转身的那一刻,很多人又停住了脚步。一座雄伟的丰碑,顿时映入眼帘。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纪念碑上,一幅幅精致的浮雕,让人们仿佛置身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无声地告诉我们,中国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我们还在课本里发现了一篇不是写北京,但依然有必要入选“课本里的北京”的文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渡江战役撰写的一篇新闻报道。这篇文章的诞生地,就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著名古都,北京始终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者。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长城》,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作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承载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完整的代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长城后也感叹,没有一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不出伟大的长城。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让我们荡起双桨》,景山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蒲柳人家(节选)》,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今天,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环绕京城。东城、西城核心区内,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基因不断得到彰显。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颐和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圆明园的毁灭》,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从辉煌到湮灭再到浴火重生,一部“三山五园”的历史,恰是这个国家一百多年荣辱的真实写照。今天,让“三山五园”焕发新时代的荣光,已然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古都北京有着雍容大气的一面,也有着静谧芬芳的一面。无数名家大贤徜徉其间,留下几多回忆。比如,联结季羡林先生与北京的两座园子,皆是“出故事”的所在。 “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清塘荷韵》,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春满燕园》,景山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北京时尚,却不失传统;北京发达,从不缺风韵。北京人特有的对于乡愁的“讲究”,浸润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之中。这些特有的气质和追求,也是对北京城市品格的最好注解。比如,对传统节日淋漓尽致的热爱。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北京的春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今天的北京,追求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交融。森林覆盖率是70年前的30多倍,绿色愈发成为北京的城市底色。一座水清岸绿、森林环绕的生态宜居城市,日渐清晰。 “在北京,在喧闹繁忙的三环路旁边,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其实,仔细观察,能发现,一年四季,有许多品种的鸟会轮流光顾我们这个大院子。”(《都市精灵》,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今天的北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戏曲成为新的时尚,燕京八绝等受到年轻人追捧,不断彰显着“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鲜明底色。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唱不够那红墙黄瓦的太和殿,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便觉得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故乡是北京》,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今天的北京,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的有机更新默契衔接,既是保有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 又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故宫博物院》,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今天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和老城复兴受到极大关注,胡同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文脉之荫滴灌人心,处处是“老北京新气象,老胡同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雕梁画栋的大楼金碧辉煌,门前那块黑底金字的陈年老匾泛着辉光……福聚德已是赫赫扬扬,名噪京师。”(《天下第一楼(节选)》,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今天的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并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阔步前行。 “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故乡是北京》,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文 / 董城?王海兴?徐蕾 2019 年 12 月 15 日 1.精美短小的散文形式——不仅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而且适合成年人阅读和收藏,打造亲子共读时光。 2.厚重的思想内涵——根植于中小学语文课本,但从课本中跳脱出来,以地理为把手,梳理出各地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 3.设计精美的内文——精美板式与插图交相辉映,不光有阅读价值,更有收藏价值。 4.独出心裁的篇章构建——用祖国山河排篇布局,带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课本,触摸祖国,提升中小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