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大夏书系
作者简介
王晓春,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家庭教育、教师观念更新和语文教学改革等,多年来出版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走进孩子的心灵、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等十余部专著,总计逾150万字。 经常在报刊发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家教专题讲座。多年来应邀给全国各地家长及老师做报告,目前已达数百场,受到广泛好评。 多年的家教研究、咨询、培训工作,使他在家教领域显示出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并致力于帮助家长解决当代家教难题,被广大家长称为“家教救星”。
内容简介
迷信管理 迷信管理、以管理压倒教育甚至代替教育,是教育界司空见惯的工作思 路,危害很大。 我给校长或教师讲课,谈到管理与教育的关系,常常引起争论。我说对 方的思路是迷信管理,对方则说我的思路是轻视管理。要分辨其中是非,关 键是如何评估教育现状。就我所见到的情况,目前中小学领导极少有轻视管 理的,大家都在比赛“向管理要效益”,校长日益官员化。官者,管也。“ 官”字与“管”字读音如此接近,说明我们的祖先可能早就看穿此事了。 愚以为,“轻视管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成为教育的主要危 险,现在的主要危险显然是迷信管理。故此,为了提升教育,对“迷信管理 ”的反思,就成了当务之急。 【案例1】王老师轻视了管理在教育当中的作用 刚买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看了一些后模糊地感觉,王 老师也没能避免许多脱离一线的专家的通病——轻视了管理在教育当中的作 用。 虽然说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要教育,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教育秩序是教育 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40多人乱糟糟的环境下,身为教师还有这样 的机会去对个案进行“研究”。 然而,似乎王老师对教师的管理措施多少有些偏见,实在让鄙人不能赞 同。 比如说那个上课看课外书该不该收缴的事。王老师认为有的该收有的不 该收。这种想法实在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如果一个教师这么做了,就违 背了最起码的公正原则。 先“管住”整体,再“研究”个性,最终实现“转化”个别。这,对我 们一线教师来说才是比较现实的。 ——k12教育教学论坛袁步华 教育与管理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越是纯粹的教育,管理色彩越淡。不信你去看《论语》,那里有多少管 理?不就是师生交流吗?做孔子的学生很爽,不会天天被“管”的,因为他 是教育家,不是教书的“官”和“警察”。你再去看看鲁迅先生《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私塾先生。他有多少管理?他也没有多少管理,老先 生只是在指导学生读书。 管理色彩陡然增加,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是为了批量生产劳动力而 兴办学校之后才出现的事情。学校的管理模式,有不少是从工厂迁移过来的 。人多了,不管会乱;标准化生产,用管理办法确买有效。 可见,教育增加管理色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一种异化 和退步。社会再向前发展,教育就会逐渐回归真正的教育,管理色彩会逐渐 淡化。将来班级人数肯定要逐渐减少,分层次的个性化的教学肯定会逐渐增 加,教师动不动就像官员一样“领导”学生的现象会逐渐淡化,而师生之间 的平等交流将逐渐增加。总而言之,未来我们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孔子 与其弟子那样的交流式教育(注意,绝不是完全复古)。 可惜,我们有很多校长、教师却不晓得这样的大趋势,他们还在那里用 不恰当的方式继续强化管理,这是违反教育发展方向的。君不见中小学、教 育界满眼都是管理者吗?有几个教育家?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衡,早就已经够 刺眼的了,难道我们还要让它继续倾斜?已经倾斜成陡坡了。许多人的教育 观念正在顺着陡坡下滑。 一定会有人用“面对现实”为盲目强化管理辩护。我的回答是,教育不 能只面对现实,它更要面向未来。再说,现实情况也在不断提醒我们,强化 管理的路已经走到尽头了。不是连“军事化管理”的办法都抬出来了吗?还 要往哪儿严?真正面对现实的人,首先应该面对自己的失误,面对自己思路 的僵硬与不合时宜。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 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 ,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 么是教育。 这样说太抽象了,我们举个例子。 看袁老师的话: “比如说那个上课看课卟书该不该收缴的事。王老师认为有的该收有的 不该收。这种想法实在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如果一个教师这么做了,就 违背了最起码的公正原则。” 我做教师的时候,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我就尽量不没收 。我一般是提醒他一下,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我 再提醒。到第三次,我会把书收来,放到讲台上,但是下课我就会还给他。 我说说我这样做的理由。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 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我上来就没收了他的书,这当然很爽快,管理效 果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我采取提醒的办法,就 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我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 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上级并没有明文规定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教师必须没收,这是可以由老师 l临机处理的事情,再说书的所有权是人家学生的,教师也不可随便放在自 己这里不还。一刀切的没收并不公平。 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自我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形 式主义。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得越严,自觉性就越没有 用武之地,渐渐地,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你自 己满意,那我立刻让你满意不就行了吗?至于你不在的时候,那就完全是另 一回事了。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