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作有闲(浅考古与非考古随笔)

装作有闲(浅考古与非考古随笔)
作者: 许宏|责编:陈静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1.80
折扣购买: 装作有闲(浅考古与非考古随笔)
ISBN: 9787555913177

作者简介

许宏,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 已出版著作《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主编考古报告《二里头(1999-2006)》。

内容简介

重温夏鼐语录,再倡回 归考古 今年,是夏鼐先生诞辰 一百周年。整个学界将会从 不同的角度来纪念这位巨匠 。值此万象更新之际,仅从 重温夏和关于早期王朝时期 考古的论断入手,略述对这 一领域探索方向的粗浅理解 。 在《方法论视角下的夏 商分界研究》(许宏看, 2009年)中,我曾引述了 夏鼐在1962年刊发的《新 中国的考古学》(《考古》 1962年第9期)对相关的考 古发现所作的总结: 1952年在郑州二里岗发 现了比安阳小屯为早的殷商 遗存,后来在郑州洛达庙和 僵师二里头等地,又发现了 比二里岗更早的文化遗存。 这相当确切地表述了当 时考古学在夏商文化探索中 所能得出的最大限度的结论 。可以认为,到目前为止这 一结论仍未被突破。 二里岗——比安阳小屯为 早的殷商遗存: 洛达庙和二里头—比二 里岗更早的文化遗存。 仔细咀嚼其用词,你才 能体悟到先哲语录的分寸与 高度。 由于在二里岗文化和二 里头文化中,尚没有发现像 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文字材 料,因而不能确认二里岗文 化究竟仅属商代中期抑或涵 盖整个商前期,早于它并与 其有密切关联的二里头文化 的归属也就无法确认。显然 ,就早期王朝与族属的研究 而言,早于般墟时代的考古 学文化已进入未知的领域。 从1959年徐旭生等踏查 二里头提出二里头可能为汤 都西毫,到邹衡1977年提 出二里头为夏都、郑州商城 为汤都亳,再到1983年偃 师商城发现后被指认为西毫 ,再到近年鉴于相关测年数 据渐晚,多数学者转而认同 二里头仅为晚期夏文化,甚 至测年数据又有利于二里头 商都说,数十年的论战,可 以认为都是在无从验证的假 说层面上进行的。 这类话题对于立志修国 史的学界来说,具有极大的 吸引力。 即便是有如此清醒论述 的夏师,在主政考古所时, 还是认可二里头1号官殿基 址发掘简报的标题中直接冠 以“早商”的字样。 在1977年的登封告成遗 址发掘现场会上,夏鼐的发 言已倾向于肯定“夏文化”能 够在没有当时文字材料的情 况下,从考古学中辨识出来 。这种对夏文化探索的信心 与共识,显然已偏离了殷墟 晚商王朝得以确认的根本前 提,即地下文字材料与古典 文献的互证。夏和在这次发 言中提出的“‘夏文化’应该是 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的概念界定,则决定了相 关讨论的路向和结局。 尽管他同时不乏睿智地 指出,“现有的材料还不足 以说明哪一个是夏文化,条 件还不太够”,但充满探秘 激情的学界已根本听不进这 类捎带的提醒了。 夏鼐态度的摇摆性,也 显现了他作为学界大家所具 有的冷静头脑与置身整个20 世纪后半叶总体研究取向之 中的矛盾。 历史地看,尽管有层出 不穷的重要考古发现,尽管 耗费了学者们的诸多心力, 但剥开夏商分界问题热闹非 凡的表层外壳,它的“基岩” 部分,也即夏和1962年的 表述,根本没有被撼动或突 破。 考古学层面的基本概念 仍是“二里岗文化”“二里头 文化”“下七垣文化”等,凡 使用超出这个底线的“夏文 化”“先商文化”或“先周文化 ”等概念,就必须说明是哪 位学者眼中笔下的“×文化” ,这类提法因已进入未知的 领域而无法验证落实。 因此,学界如有据新的 测年或考古材料重新强调甚 至提出什么新说者,曾为“ 主流意见”的所谓“共识”因 而遭到冲击而产生摇摆,都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都无法 看作具有理论或方法论上的 革新意义。 据说,有网友评论笔者 重提的“商假说”导致倾心论 争数十年,一下回到1977 年。这种思维恐怕还是在文 献史学话语11系统内打转转 ,而没有达到“超脱”的层面 。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