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陈漱渝讲胡适)
作者简介
陈漱渝,生于1941年,1976年调入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曾任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等职。作品有:专著《鲁迅与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在北京》、《鲁迅史实新探》、《许广平的一生》、《鲁迅史实求真录》、《宋庆龄传》、《风情·亲情·乡情——一个人陆人看台湾》、《五四文坛鳞爪》、《剪影话文坛》、《胡适心头的人影》等,合著《许广平的故事》、《胡适与周氏兄弟》、《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主编及独立编写r《鲁迅诗作鉴赏》、《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鲁迅藏书研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情与爱丛书》、《鲁迅序跋》、《鲁迅语录。四卷本》、《鲁迅语录》、《鲁迅的风月闲谈》、《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说不尽的阿Q》等。
内容简介
鲁迅与胡适:从同一战阵到不同营垒 引言 在西方文明史上,有一个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分界 线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产生了 一批“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 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①。他们以“人道”反对“神 道”,以“人权”反抗“神权”,以“人文主义”的 武器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神曲》的作者但丁 、《诗集》的作者彼特拉克、《十日谈》的作者薄伽 丘,就是这一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先驱。他们以如椽的 巨笔为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初步扫清了道路,推动 了这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有一个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线的五四时期,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前驱者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他们 创作的新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封建、反神权,要求 民主与个性解放;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形成新的文学体 裁、表现手法和使用比较接近民众的、本民族的文学 语言,鲁迅和胡适就是这一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他们 不仅共同代表了一个文化整体(cultural entity), 而且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两种发展趋向。从这 个意义上说,不了解鲁迅和胡适,就不了解中国现代 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 提及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习惯于采用“中国文 艺复兴运动”(Chinese Rensissance)这个名词。的 确,“西方文艺复兴”与“东方文艺复兴”在形式上 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这两场运动相距300余 年,时代和国情不同,因而性质与后果也迥然不同。 中国五四运动的前驱者生活在20世纪初期,不但在卢 梭、孟德斯鸠之后,而且在马克思、列宁之后;不但 在法国革命之后,而且在俄国革命之后。西方的文艺 复兴照亮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而东方的文艺复兴 却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 理论建设与创作实绩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初期,鲁迅和胡适是同开一 代风气的人物,各自做出了为对方无法替代的贡献。 但当中国工人阶级以强有力的战斗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的时候,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并引导 人民群众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原来的新文化壁垒逐 步产生了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 装斗争,成了运动的右翼,而鲁迅却随着时代的步伐 前进,跟新兴的社会力量建立了日益深刻的联系。他 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 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新文化的方向。”① 鲁迅与胡适都出生在封建制度行将崩溃而共和制 度正处于催生阶段的清朝末年。鲁迅呱呱坠地时,中 国的版图上又有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皇吞噬。 胡适来到人世时,康有为正在万木草堂宣传变法维新 ,孙中山却在香港倡言革命排满。就这样,他们跟我 们灾难深重的民族一起,经历了中国或者变革或者灭 亡的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并在这种历史的大灾难和 大忧患中不倦地探寻着强国之道。鲁迅比胡适长10岁 。在鲁迅的译作《斯巴达之魂》《哀尘》问世的1903 年,胡适正在故乡绩溪捣毁三门亭庙中的神像。当26 岁的胡适以《文化改良刍议》蜚声文坛的时候,鲁迅 正在北洋政府 默默从事京师图书馆的筹办工作 。1918年4月,37岁的鲁迅在钱玄同的敦促下,开始 向《新青年》杂志投稿,以其一发而不可收的作品显 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当时,胡适与鲁迅之间是 互相敬重的。鲁迅虽然对胡适多少怀有戒心,但却对 他的学识公开表示“佩服”。鲁迅1918年至1926年的 日记中,跟胡适交往的记载即有40处。胡适也在日记 中多次夸赞鲁迅,甚至感到“周氏兄弟最可爱”。胡 适直到晚年仍承认:“鲁迅在《新青年》时代是个健 将,是个大将。……他们兄弟的作品,在社会上成为 一个力量。”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他们之间的分 歧谈论较多,对他们在20年代中期之前的一致性评介 不足;而在指出他们分歧的时候,对于这种差异产生 的原因又缺乏细致的分析。这种研究状况,不利于全 面总结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也不利于对这 两位文化巨人进行准确的学术定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胡适的名字是跟白话文 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胡适并非用白话文写作的 始作俑者;在近代中国,胡适也不是以白话文作大众 传播媒介的第一人。然而,正式把白话文作为一种新 文体大力提倡并以之取代文言文的却是胡适。因为他 的首倡,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才开创了一个以白 话为主体的新时代。 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了酝酿 已久的《文学改良刍议》,系统论述了文学改良的八 项条件。他主张建设一种能反映现代生活、现代人情 感、“语语须有个我在”的白话文学,取代那种一味 模仿古人、无病呻吟、只讲排比对仗的滥调古文。毫 无疑问,这在中国文化史与文学史上是一个石破天惊 的见解,因而这篇《刍议》理所当然地成了文学革命 发难的信号。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