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速查中草药全图鉴
作者简介
温玉波 贵州省兴仁县中医院院长、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常务理事、中医针灸专家、中医世家的第四代传人。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针灸医疗工作 20 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海涛 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先后获北京大学硕士,是中国药科大学博士学位、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博士后、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专业博士后,澳门科技大学特聘研究员、美国Drexel University终身客座教授。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会药学监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1解表类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通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本类药物多具有辛味,性能发散,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 汗而解,主要用于感受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症。 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宣肺利水、平喘、祛湿止痛、透疹等作用,可用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疹发不畅等症。 由于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之不同,故本类药物根据其性能特点,相应分为辛温解表药和 辛凉解表药两类。使用解表药时,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的不同,相应选择长于以发散风寒或发散风热的药物,还必须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和四时气候变化,进行适当配伍。 辛温解表药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等。还可用于治疗咳喘等。 麻黄 拉丁文 Herba Ephedrae 英文 Ephedra Herb 别名 龙沙、狗骨、卑相、卑盐、木麻黄、结力根、山麻黄。 来源 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成分 木贼麻黄地上部分含生物碱类,成分有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右旋甲基伪麻黄碱。唑酮类生物碱有麻黄唑酮。 植物形态 直立小灌木,高70 ~ 100 厘米。木质茎粗长,直立,基径1 ~ 1.5 厘米。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 ~ 2.5 厘米,直径1 ~ 1.5 毫米,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 生长特性 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沙质土壤、黏质土壤均可生长。分布于吉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采集方法 8 ~ 10 月割取部分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晾干或晒干后,放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用时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碎用。 药材性状 较多分枝,直径1 ~ 1.5 毫米,无粗糙感。节间长1.5 ~ 3 厘米。膜质鳞叶长1 ~ 2 毫米。 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的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麻黄还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药用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湿瘙痒、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每次1.5 ~ 10 克;入丸、散。外用:研末搐鼻或研末敷。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蜜炙能润肺、止咳平喘。 方剂选用 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15 克(去节)、桂枝10 克(去皮)、甘草5 克(炙)、杏仁7 个(去皮、尖),取水1800 毫升,先煮麻黄,减400 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500 毫升,去滓,温服160 毫升。 注意事项 1. 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咳喘(由于肾不纳气所致的虚喘)者慎用。 2. 不可多服,多服令人虚。 3. 使用时一定要去尽节和煎煮时水面上的泡沫,否则服用后会令人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