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文物掠影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是古代西亚文字。一般 刻 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很像钉头或箭头。这种字从左到 右横着写,每一笔划总是由粗到细,像木楔一样。楔形文字约公元前3000 年 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早是出于生产和生活中记账的需要。 后来,阿卡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 这 种文字,这也是各个古代**之间的通用文字。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批各种 楔 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 学 科——亚述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 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 美 尔文明,*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这个人类文明*早的摇篮,就是现今战火纷飞的伊拉克一带 。 不过,现在的伊拉克人大多并非原来的苏美尔人后裔,正像现在的埃及人 并 非古埃及人后裔一样。现在这两个**的人**要是后来移入的阿拉伯人 的 后裔。古代的苏美尔人和埃及人,很可能是黄种人,虽然创造了早期的灿 烂 文化,但后来大多被外来的民族消灭、驱逐或是同化了。 *初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 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 作 “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后来,苏美尔人干 脆 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音 , 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 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 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 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 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汉字和楔形文字都是表意文 字,它们的造字方法**相似。也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猜测,比苏美 尔文字晚两千年的中国甲骨文,可 能与之有关系。还有人猜测甲骨文 是来自古埃及文字,而古埃及文字 和苏美尔文化也有联系。当然,这 些说法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不过,殷墟的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文 字 体系,似乎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我国学者至今还未能充分说明甲骨 文 是怎样演变来的,这就为想象留下很大空间。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 土 制作的泥版上写字。为了保存泥版,需要晾干后进行烧制。但是,泥版很 笨 重。至今,发掘出来的泥版,有近一百万块,*大的有2.7米长,1.95米 宽, 可谓是巨书。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从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出现经过 了 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 心 肠”,或者用一颗树表示一幢房屋。从那时起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 字 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 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字仍具有象形特征,但已**了用图画表示人或者 具 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用一只碗表示食物 , 用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初的图画已变得**系统化,不再被人们视为图画, 成 为了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音节符号 , 可以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构成字词。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 区 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当时的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 在2000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体系。到了公 元 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在近代 被 发掘出来的苏美尔时代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 , 大约百分之九十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百分之十则是对话、谚语、赞 美 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早的文字,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 , 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后来腓尼基人创制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 字 的因素。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继 承 了这份遗产,并有新的发展。可是,由于楔形文字比较复杂,不如拼音的 字 母文字方便,到公元1世纪,就逐渐消亡了。 19世纪中叶,英国人莱亚德在发掘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时,将两万多 块 楔形文字碑带回英国。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印证了《**·创世纪》 上 “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 文物故事 乌尔古城位于幼发拉底河附近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乌尔塔庙 就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