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财经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9.00
折扣购买: 改革是一连串事件
ISBN: 9787522330068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曾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研究方向为中国宏观经济、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等。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反响强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21 世纪经济报道》《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高质量发展的选择》《经济学底层逻辑》等专著20余部。
今后谁来种地 二〇一二年二月九日 祖祖辈辈都种地,我出身农民不可能不关心农业。当下的困难是,政府需要粮食安全,城里人却希望粮价低一些,而种地的农民则指望粮食能卖个好价钱。这三方目标皆有理,但统一不起来,令人头痛。问题就摆在这里,解决得好,大家皆大欢喜;否则三方都会输,而且会输得惨。何去何从?看来政府得审慎考量。 我一贯的观点:中国不应该缺粮食。18 亿亩耕地,人均1 亩多地的粮食怎会不够吃?今天粮食所以短缺,一是耕地撂荒严重;二是农民广种薄收。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又是粮价低。想想吧,1 亩地种粮的收入,不计人工,除去成本仅500 元左右。背朝日头面向土,10 亩地收入才换1 部手机, 农民怎可能精耕细作呢?我老家是鱼米之乡,过去粮食一年种两季,可如今却改种一季。 是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的粮食安全,背后其实是粮价问题。只要粮价够高,农民靠种粮能致富,中国粮食绝无短缺之忧。可粗略算,若粮食亩产能达700 斤,有6.3 亿吨粮食,中国人自给绰绰有余。要是再不够,粮价涨到5 元1 斤,不要说外国粮食会如潮水般涌来,农民的房前屋后都会种粮。所以政府要保粮食安全,别无他法,关键是要维持高粮价。粮食多了补贴休耕,让粮食紧供应;而粮食少时则放开价格。 我曾到豫东平原做过实地调查,那里的农民说,政府给种粮补贴,意图好,但农民不容易得到实惠。这边国家发补贴,而那边农药、化肥就涨价,此补彼涨,两相抵消农民往往得不偿失。 3 年前,我在云南曾与农民座谈,会上有人算账:目前国家给的种粮补贴,直补加综合补贴,满打满算每亩不过百多元,而当地粮食亩产千斤,若政府不管价格,1 斤粮食涨5 毛,一亩地则可增收500 元。这是说,农民并不希望补贴而更乐意政府放开价格。 这当然是从农民的立场看。若换个角度,要是政府放任不管,粮价涨了城里低收入者怎么办?何况学界这几年一直有人说国内通胀是农产品涨价所推动。这说法绝对是错的, 先不管它(已另文分析,见《谁是通胀的推手》,已收入本书)。但如何让城里低收入者买得起米倒是个难题。不过想深一层,此事说不难也不难,现在国家一年给农民种粮补贴有近800 亿元,若政府放开粮价,用这800 亿元去补贴城里人买米,每人1 年补贴800 元,可补1 亿人,城里哪有1 亿人买不起米呢? 由此看,放开粮价不仅农民可增收,国家有粮食安全, 而购粮补贴也让城里低收入者利益无损。一举三得,是多赢,何乐而不为? 若再从长远看,也是本文要说的重点。这些年,由于种地收益低,农村青壮劳力纷纷进城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子。长此以往,中国农业会不会后继无人?并非杞人忧天。去农村看看吧,今天的年轻人还有多少在家务农?难怪前几天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先生也发感慨:中国未来“谁来种地、谁来养猪”?!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于是有专家出主意说,解决此问题有三法:一是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植入农业内容,引导学生对农业的兴趣;二是要对青年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培育更多的种田能手;三是要用优惠措施吸引部分进城人员返乡。这三条不能说不对,但隔靴搔痒,不过是治标而已。我们这一代人,中小学差不多都应该学过农吧,可长大后谁不想跳“龙门”?而当下的年轻人不务农,也并非缺乏职业培训那样简单,若种地的收入低,即使有培训又怎样?农学院不是也有很多毕业生改行吗? 至于吸引进城人员返乡,思路大体对。但我认为返乡民工未必能成为未来农业的主力,他们的年龄会越来越大,而且也不懂现代农业。将来农业的主力,恐怕只能是城里那些有资本、懂技术、会管理的人。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怎样才能把这些人吸引到农村去。不知别人怎么想,有一点我肯定,若无利益驱动,单靠政府号召将于事无补。不仅城里人不会去,就是农民工也不会回去。你想想,搞农业若不如搞工业赚钱,跑去种地岂不是发神经! 别误会,我这样讲并不是要国家拿钱去补贴投资农业。其实,投资农业的收益并不必然比投资工业低。若改做现代农业,种地照样是可以大赚的。何谓现代农业?简单地说, 一是现代农业科技,二是现代生产方式。显然,农业要现代化,起码的一点就是土地要规模经营。像目前这种状况,人均一亩多地,赚钱当然不会多;若是让一人种500 亩、1000 亩,收益就未见得低于投资工业了。 算不上深奥的理论。事实上,规模经营早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土地如何集中。前些年,土地集中难度大,那时政府总担心农民失地。想来也对,土地乃农民立命之本,没有地靠什么生存?然而今非昔比,今天真正的“农民”(以种地为职业)已不多,10 年后会更少,若土地承包再不改,日后耕地撂荒会比现在更严重。 未雨绸缪,推动土地集中在我看来已经刻不容缓。政府眼下要做的,就是赋予农民耕地产权。这样不仅有利于土地集中,农民也可用“地”入股取得收益。两全其美,岂非善哉! 1.直击进入改革攻坚期的重要事件,深入中国经济现实,洞悉政府改革逻辑 本书直击改革浪潮中,例如医保改革、房价调整、延迟退休、耕地保护、人民币国际化等一连串事件,这些事件是一声声惊雷,是改革的闪光点、突破点,也可能是“试错”。本书通过精准的事件分析,揭示了政府在经济改革中的策略与角色,帮助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政策背后的深层动因。 2.用经济学思维解析,民生、内需、创新、风险、政府、市场、公平、开放 政府决策关系民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比如,真的是地价推高了房价吗?今后谁来种地?空气可以收费吗?汽车限购合理吗?谁在制造性别歧视?农业补贴要怎么补?再如,高储蓄会抑制内需吗?老板是企业家吗?产业升级背后有什么秘密?货币越多越好吗?我们是不是误解了“共同富裕”?政府为什么鼓励出口?如何看人民币国际化?本书不仅提供了对这些疑问的清晰答案,也探讨了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增强了读者理解和应对经济变化的能力。 3.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王东京的经济观察实录,颇具前瞻性、预见性、现场感 作者王东京凭借其对中国改革深刻的洞察力和经济学的专业知识,书中他将经济学理论掰开、揉碎,融入到对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的解读中,书中不仅有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还有贴近实际、易于理解的案例讨论,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获得理论知识,又能深刻理解这些理论在中国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4.广泛的适用读者群:本书适合于广大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和改革的读者。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改革的宝贵历史记录和深刻洞察,更是一本指导未来改革方向和策略的实用手册,对决策者和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