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之殇(广州南越王墓发掘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作者简介
岳南,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合著)、《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现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内容简介
地宫内,一扇倒塌的石门 邓钦友借助中国大酒店的电话,首先拨通了广东 省政府办公厅值班室,值班室负责人得此消息,立即 做了“严加看护,不要使之受到任何破坏,并速向广 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报告,建议他们派人前去调查” 的指示。根据这个指示,邓钦友拨通了市文管会考古 队的电话,在报告了象岗发现的情况后,又转达了省 政府办公厅值班室的指示。值班的考古人员黄淼章接 到电话后,未作半点迟疑,立即同考古队员陈伟汉、 冼锦祥等骑自行车赶到象岗施工工地。此时工地上的 民工已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将洞穴围得水泄不通,邓钦友守在石板 缝隙的旁边,正焦急地等待考古人员的到来。 黄淼章等人挤进人群,立即对现场进行勘查,发现这既不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队修筑的防空洞,也不是侵华日军构筑的秘密 军火库,而是一座石室古墓。从整体看上去,这座古墓构筑在象岗 腹心约二十米的深处,墓顶全部用大石板覆盖,石板的上部再用一 层层灰土将墓坑夯实,以达到封闭的效果。在过去三十多年的考古 调查和发掘中,凡广州郊区发现的石室墓都是明代之后建造的,就 在此前不久,考古人员还在广州铁路局附近发掘了一座石室墓,经 考证是明代一个叫韦眷的太监的墓葬。正是由于先前的经验,黄淼 章等人在勘察后,作出了“此墓有可能属于明代”的结论。 外部的情形勘查完毕,黄淼章从怀里掏出装有两节电池的手电, 透过手电射出的光,俯身从 石板的缝隙向下观看。由于 下面的墓穴过于庞大,加之 外部光线的干扰,射到墓穴 中的手电光显得极其微弱, 如同萤火在黑夜中晃动。尽 管如此,黄淼章还是窥到了 墓穴前室的石壁、石门等较 明显的建筑物。稍后,随着 手电光的不断移动,黄淼章 又在室内散乱的一堆杂物中 看到了一件类似铜鼎一样的器物,从这件器物的外部造型看,当是 汉代之前的葬品。看到此处,黄淼章站起身对同来的陈伟汉、冼锦 祥激动地说:“哎呀,里边大极了,以前没见过这样大的墓室,不得 了啊!” “看到什么东西没有?”陈伟汉问。 “看不太清楚,不过我看到一件很大的器物,好像是个大铜鼎, 从外形看是汉代之前的,这个墓看来不是明代的,可能是汉代或者 汉代之前的……”未等黄淼章说完,站在旁边的冼锦祥很有些不以 为然地打断道:“别胡扯了,你肯定是看花了眼,要不就是想南越王 想疯了,你想想看,我们什么时候发现过汉代的石室墓?再说即使 你看到的那件器物外形是汉代的,也不能说明这个墓就是汉代的, 明代有许多器物就是仿照汉唐制造的,我看这还是一座明代墓。” 听了冼锦祥的话,黄淼章点点头,继而又摇摇头,略作沉思, 说:“不,我有一种感觉,这不像是明代的墓葬,不像。”说着将手电 筒递给了陈伟汉:“你们再看看。” 陈伟汉和冼锦祥以及另外两名考古队员相继窥看了墓室后,也 感到有些不同寻常,但对此墓到底属于汉代还是明代仍难以下确切的 结论。黄淼章望着大家有些疑惑的脸说:“我看这样吧,你们在这里 等着,我打个电话叫老麦来看看再作结论吧。”说着转身向山下走去。 约二十分钟后,广州市文管会副主任、广州博物馆馆长、著名 考古学家麦英豪来到了象岗 山。这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广 州第一代考古工作者,曾率 领考古队员几乎踏遍了广州 地区所有的山山水水,调查、 发掘了近千座墓葬,从而积 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和广博 的学识,每当有较大的墓葬 发现,必定由他亲自主持发 掘。在广州地区现代田野考 古的历程中,麦英豪始终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听到黄 淼章的电话汇报后,他在惊喜的同时也存了些疑惑,在自己三十多 年东奔西跑的考古生涯中,汉代的石室墓的确尚未见过,所见的石 室墓均属于明代之后。如果这次黄淼章所看到的墓室中的大铜鼎确 属汉代而不是明代的仿古器物,那么,这座墓的考古价值就非同寻 常了。当然,这时的麦英豪尚没有想到他将要面对的就是他和他的 同伴苦苦探寻的那个千年隐秘的处所。或许,三十多年的奔波,已 使他对那个千年隐秘的追寻热情渐渐冷却;或许,那久久积蓄在脑 海中的幻想,在岁月的淘洗磨炼中已失去了当初的锋锐;或许,他 不相信幸运之神会在这个极为平凡的日子向他招手并降临到自己的 面前。此时的他断然不会想到几十年来只在梦中经常看到的南越王 墓己显露端倪,他甚至连汉代这个词都不再去想。几十年的考古经 验告诉他,对一个墓葬或一件器物的断定,绝不能先入为主,这样 很容易误入歧途,他甚至喜欢从否定走向肯定,以逆向的思维态势 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使自己对纷繁杂乱的事物或事件,作出更准确、 更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判断。他反对先入为主的工作和科研态度,当 然更反对那不着边际的哗众取宠。为此,面对迎上来的几位年轻的 考古人员,他第一句话问的是:“是不是防空洞,这里在过去可修造 过不少这类的东西!”当他听到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是,绝 对不是,肯定是一座石室墓”时,便轻轻地点了点头,拨开围观的 众人,走向石板的裂缝处。 “麦老师,你看这个墓是汉代的还是明代的?”冼锦祥走过来 问道。 麦英豪在四周查看着,轻声说道:“现在还说不准,待我看一看 下面的情况。”说着从腰里掏出装有五节电池的大号手电筒,身子半 趴在地上,借着手电的强光从缝隙中向下窥视。这个大号的手电筒 是黄淼章打电话时特意请麦英豪带来的,由于光的亮度明显加强, 墓室中的景物看上去比先前清晰了许多。随着手电筒光柱的不断移 动,麦英豪先是看到了用石块砌垒的墓壁,然后看到了硕大的石制 墓门,接下来看到了散落在墓室中的一堆零乱不堪的器物。在这堆 零乱的器物中,有一个大号铜鼎和几件陶器格外显眼。麦英豪将手 电的光柱在这几件器物的上下左右反复晃动,并从形制、特色等多 方面观察判断,终于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这的 确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一座石室墓葬。尽管墓葬的主人是谁尚不知 道,但仅从墓室的形制、规模以及随葬的器物来看,当是岭南考古 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发现,这次偶然的发现,将为岭南考古史增 添新的极其光彩的一页。想到这里,麦英豪激动异常,心脏加快了 跳动,一阵火辣辣的燥热传遍了整个身心。在激动与亢奋中,麦英 豪想立即将自己看到的一切和判断告诉众位考古队员,与他们共同 分享这喜悦。然而,当他即将关闭手电起身时,一个念头又让他不 寒而栗。就他所看到的墓室现状,这座古墓很明显地分成了前后两 部分,用两道大石门封闭隔开。借着较强的光线可以看出,第一道 大石门有一扇已经倒塌,无规则地斜躺在墓室之中,这扇石门的倒 塌,无疑是个不祥之兆。这个不祥之兆明显地提醒正沉浸在兴奋之 中的麦英豪,此墓很可能被古代的盗墓贼光顾过。就以往的考古发 掘经验来看,广州发现的古代砖室墓,凡规模稍大一点的,几乎都 被盗墓贼盗掘一空,保存完好的寥若晨星,而面前这道石门的倒塌, 难道意味着这座藏匿在象岗山下二十米深处的大墓也惨遭不测?想 到这里,麦英豪如同冷水泼头,刚才还激动兴奋的心情顿时沉寂下 来,他关闭手电,缓缓站起,转身对眼含期待的几名考古队员说: “黄淼章的判断没错,是一座汉代的墓,只怕是……”说到此处,他 瞥了一眼围拢上来的民工,将欲说出的话又咽了回去。 停顿片刻,麦英豪转身来到邓钦友的身边,心怀感激之情地说: “邓科长,你可是又做了一件大好事啊,这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古墓, 是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没有你及时报告,说不定要遭到破坏。我们 需要马上组织力量发掘,如果这个墓是完好的,恐怕你们的楼在这 里就盖不成了,你还是早一点向省政府打个招呼吧。我们回去研究 一下,看如何发掘。” 邓钦友听罢麦英豪的话,顿感意外,遂焦急地说道:“这,这怎 么能行,我们在这里苦苦干了三年,费了多大的劲,好容易将这个 山头刨凿平了,怎么又要不成了?” 麦英豪望着邓钦友那有些不知所措的神情,笑了笑说:“这大概 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国家的法规你不是不清楚,局部利益总是要服 从大局的。再说,到底如何处理这发掘、保护古墓与盖楼之间的关 系,恐怕还要省市领导们具体商量,你我说了都不算数,我只不过 是先给你提个醒罢了。” 望着麦英豪爽朗豁达的神情,邓钦友颇为尴尬地说道:“嗨,你 看这事怎么搞的,这发现了个死人住的地方,活人就要搬家滚蛋, 你说我们倒不倒霉?” “这是因为死人不会走路,活人会走路,所以活人就得给死人让 地方。你什么时候看到死人见了活人扭头就跑的?要真是那样的话, 就是活见鬼了。”麦英豪的一番话,引得围观的民工都笑了起来。邓 钦友沉思片刻,很有些无奈地对麦英豪说:“那从现在开始,这个墓 就算移交给你们了,要是出了什么事,我们就不负责任了。” “好吧,”麦英豪答应着,又将目光转向围观的民工说,“不过, 希望大家不要将这件事外传,在我们发掘清理之前,大家要注意保 密,要是谁传出去,引来了盗墓贼,那后果就严重了,公安局找的 恐怕也就不只是我了。” 此时的麦英豪深知广州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热闹, 如果街上有人吵架或车与车相撞,很快就会围上一群人观看、凑趣, 即使有人急着要去办某件事,也不惜耽误时间停下来看个明白,或 问个清楚,否则便会觉得生活中缺了什么极为重要的东西。以前考 古队曾在广州街道旁发掘过古墓,许多人围上来挤在一起,一定要 看个究竟,致使交通堵塞,道路不通。倘有一件文物出土,围观的 人群就是一阵骚动和叫喊,有的人觉得仅仅叫喊还不过瘾,便下到 墓坑动手抚摸文物,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发掘进度,也加重了文物保 护的负担。鉴于以前的教训,麦英豪怕此事传出去,影响面太大而 引起市民的围观和意想不到的意外事故,特意提醒众人。 至此,民工队在这里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当民工们被邓钦友带 出墓地转往工地的别处后,麦英豪决定留下两名考古队员在此看护, 众人回考古队准备工具,待工地上的人全部收工散去后,于晚上10 点钟再进行一次特别行动,那就是派人冒险从裂缝中钻入墓室侦探, 首先弄清这座罕见的大墓是早己被盗,还是安然无恙。 P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