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金刚经/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 校注:程恭让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3.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金刚经/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ISBN: 9787506085557

作者简介

程恭让,1967年生,原籍中国安徽。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1993)及北京大学(1996),获得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兼任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任,南京古鸡鸣寺同泰佛学研究院梵语佛典研究中心主任,宜兴大觉寺云湖书院院长。曾担任清华大学宗教与伦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台湾华梵大学东方思想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2010),现兼任台湾佛光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佛光学报》编委等职。主要致力于人间佛教研究,明清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研究,梵语佛典研究,中国佛教思想诠释史研究,中华民间宗教研究等。

内容简介

金刚经题解题解《金刚经》是佛于般若十六会中第九会所说,在《大般若经》六百卷中,《金刚经》属承上启下之作。《金刚经》篇幅短小,以现行之流通本而论,全经不过五千八百余字,但文约义富,意蕴深远,足以提举般若学的纲要。 《金刚经》流入中土以后,经过僧肇、吉藏、智(据《辞海》)、惠能等各大宗师的诠释和弘扬,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金刚经》“无住生心”的理念透入各宗学说中,成为中土佛教各大宗派的理论血脉,六祖更借此悟入自性般若,别开生面地由般若中观开出南宗顿禅。明清以降,稍有文化之佛教徒,无不读诵受持《金刚经》,以此为“学佛之径路”①。 本经在中国,共有六种异译本: 1姚秦时鸠摩罗什译本,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南北朝时北魏菩提流支译本,名为《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南北朝时陈真谛译本,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隋代达摩笈多译本,名为《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5唐代玄奘法师译本,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6唐代义净法师译本,经名也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另外,唐代译经师地婆诃罗在翻译印度中观学派论师功德施解释《金刚经》的论著《破取着不坏假名论》时,虽未译出全经,但他把释义同经文常掺在一起,他的翻译也可作《金刚经》的文本考定之用。 以上六种译本中,罗什法师的译本在中土最为流行。罗什的译文,用笔洗练,文字优美,极便诵读,所以中国的佛教徒,大都受持罗什的《金刚经》。再以注疏而论,中土各大论师中,除窥基依奘译、智俨等依魏译而外,真正对《金刚经》的诠释颇多创见的解释著作,如肇注、智疏、吉藏之《义疏》,以及五祖、六祖等所依据的都是罗什的翻译。以罗什译本之流行和受持信众之普及而论,他的《金刚经》足可和他另一部著名的译作《法华经》相媲美。 比较起来,罗什的译文和其他各家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印顺法师和演培法师的意见②,这种差别,一方面由于罗什的意译风格所致,一方面也由于各家翻译时所依据的版本原就不同;但还有一个招致翻译上差别的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各家学术师承之差异。 概括说来,罗什的《金刚经》翻译完全站在中观学派(大乘空宗)的立场上,而其他各家各派则或多或少受着瑜伽行派(大乘有宗)观点的影响。细考各家之译作,印顺法师和演培法师的意见是正确的。 在《金刚经》开头须菩提启请的部分,罗什是这样翻译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同一个地方,菩提流支的译文是:“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义净则译成:“若有发趣菩萨乘者,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上面三种翻译中,罗什把修行人正确安心和降伏妄心都定位在发无上菩提心上;菩提流支的译文则在菩提心前,加上“菩萨大乘”,态度比较骑墙;义净则干脆删掉了无上菩提心,而用“发趣菩萨乘”替换。应当说:义净这种译法同大乘有宗特重菩萨行的立场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