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示要/十力丛书

读经示要/十力丛书
作者: 熊十力
出版社: 上海书店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41.25
折扣购买: 读经示要/十力丛书
ISBN: 9787545801194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哲学家。曾任教于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书。

内容简介

国难人蜀,栖止北碚。旧日从游诸子,掌教勉仁中学。颇以课余,相 从问学。余喟然日:汝曹顾可不读经欤?诸子请日:“六经古籍也,恐非 今日所急需。且吾侪出身学校,不曾诵习经书,即有稍事浏览者,亦茫然 不知所入。六经浩如烟海,学者难得津梁。西汉去圣未远,而太史氏之睿 敏,犹不见宗庙百官之美富。遂至讥儒者劳而无功,博而寡要。则经旨难 识,已可见矣。且二千年来,诸儒治经,其态度颇不一致。略陈流别,则 汉、宋门户之分,其间得失,既非小子所悉。即难自定趣向,而莫知所用 力矣。总之,经籍是否为吾人今日所必须读?一问。如其须读,又应持如 何态度以读之?二问。且六经大义,可否略为提揭,使初学得有准绳,以 便进而求之?三问。诸所疑问,愿先生一一示其要。”余日:善哉问也! 二三子必求信诸心而后从事,是即为学不苟之精神,而立德之基也。今当 以次酬答如后。 清末,西学输入渐盛。维新派之思想,初尚依经义,以援引西学。如 《易传》之尚名数与制器尚象,及《苟子》之制天思想,资以吸收科学。 《周官》有许多大义,用以比附当时所期望之宪政。而《孟子》有民贵之 论。又言舜为天子,其父杀人,只有窃负而逃,不得以天子之父而枉法。 又言民治,必始于民有恒产,而后有恒心。甚多精辟之论,足与远西学说 相融会。当时士大夫称述经义以为西学张目者,其征引甚多,此不具举。 然此中消息,极不可忽者,则尔时据经义以宣扬西学者之心理,并非谓经 学足以融摄西学,亦不谓经学与西学有相得益彰之雅。而且于经学之根本 精神,与其义蕴之大全,或思想体系,实无所探究,无有精思力践。精思 力践四字吃紧。思之精,自必践之力。浮乱之思,不足言践履也。先儒用 功,只是精思力践而已。其于西学,虽闻天算、物理、化学等等学术之精 究,与夫政治法纪之整肃,而于其学理,实一无所知晓。但震于西人之船 坚炮利,而怖其声威,思慕效之已耳。然以朝野大多数仍是守旧,自恃数 千年文化之高,礼义之隆,不曾驰域外大观。虽屡经挫败,犹以华夏自居 ,夷狄西洋。故奉圣经贤传为无上至宝,不肯以夏变夷。此等气习,正未 易转。于是维新人士,将欲吸引西学,不得不择取经文中有可以类通之语 句,而为之比附张皇。使守旧之徒,乐闻而不为峻拒。此其用心甚苦。然 此等心理,实由震慑西洋之威势,而想慕其学术,欲与之亦步亦趋。其隐 微之地,盖早已失其对于经籍之信仰。而二千余年来,为吾民族精神所由 陶养成熟,与为吾国思想界甚深根底之经典,将频于废绝,固造端于此矣 。 是时南皮张氏独戒履霜之渐,乃著《劝学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当时士子,于中西学既两无所知,故于南皮之说,亦无甚感觉。夫 南皮所云中学,似不专指经学。本文各处所用经学一词,与清儒所标榜之 经学一词,不必同意,容后另谈。然中土学术,依过去情形言,可分义理 、经济、考据、辞章四科。湘乡曾氏,颇主此说,可谓允当。儒家关于哲 理方面,固称义理之学。而诸子学,亦合人义理一科。即佛学亦当属此。 经济,则儒家之言,最深远广博,而诸子中,如法墨道诸家,亦各有其经 济理论。法家如商君等之农业政策,墨家之交相利,是其经济原则。道家 崇俭,亦其经济思想。考据,则治语言文字、治经、治子、治史、治集部 者,其流甚广,其分工最密,大抵出儒家。词章,则今所云文学也。其要 旨原本风雅。四科之说,就吾国学术界过去情形而言,不可谓之不当。四 科之学,无一不原本六经。如义理一科,自两汉经师之言礼,迄宋、明诸 师言心性,皆宗六经不待言。老、庄言道,亦《易》之别派。略见《新唯 识论》语体文本及《十力语要》。《墨子·天志》,则从《诗》、《书》 中敬天与昭事上帝之观念而来。兼爱兼利,亦自《春秋》太平大同,与《 论语》泛爱众之义而出。法家谈法治,其说不涉及义理,然其崇法之观念 ,实本《春秋》。但《春秋》不徒恃法,而本于仁,依于礼,以法为辅, 以德为归,所以为人道之极也。法家狭小,乃欲偏尚法以为治,则不善学 《春秋》之过。要其为说,未尝不本于经。故诸子之学,其根底皆在经也 。 印度传来之佛学,虽不本于吾之六经,而实吾经学之所可含摄。其短 长得失,亦当本经义以为折衷。如明乎《大易》变易与不易二义,则说真 如只是无为,却不悟无为而无不为。说心物诸行,只是生灭流行,却不曾 于流行洞识无为实体,是犹析体用为二,其由趣寂一念,差毫厘而谬千里 ,断可识矣。夫至极之真,万物之本,不待向外穷索,返求之于心而自识 ,《大学》所云“明明德”是也。离身家国天下,心意知物,无所谓涅槃 。即诚正格致,修齐治平,便是证涅槃。斯不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 ,道中庸乎?故佛法须断以经义也。则举经学而足以含摄佛氏,非■言已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