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

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
作者: 迈克尔· 巴克森德尔;王可萌,陈宇慧[译]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82.00
折扣价: 52.50
折扣购买: 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
ISBN: 9787301332757

作者简介

[英]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 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艺术史家之一。曾任教于瓦尔堡研究所、伦敦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乔托与人文学者》《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椴木雕刻家》《意图的模式》《阴影与启蒙》《图画的文字》等。

内容简介

(摘自第61—67页) 认知风格 正如前面所说,文艺复兴时人观画时从不懈怠,因为大家认为有识之士总应能够明辨画中真意。这一点常常体现为关注画家的技艺,前文已谈及此问题,这种关注与一定的经济条件、思维方式和推断能力都有关系。然而公开赏析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文字:文艺复兴时期的观者,必须通过遣词造句来描述艺术品的精妙之处。他们有时可以找到恰当的表述,有时是通过恰当的归类展示其赏析能力。无论哪种情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将概念与图像风格相匹配的自觉程度十分之高。 因此观画也相应有了文化层面上的要求,上文即据此而论,而这一点对于15世纪的观画非常重要。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当中有一批学养极高之人,虽然不是画家,但掌握了绘画领域相当丰富的知识,包括一整套衡量作品水准的术语和专业概念,会使用“触感”或“多样化图像”这些概念。15世纪也有这样一批饱学之士,但他们相对较少使用专业词汇,这很可能与当时社会上有关艺术的文字论述不多有关。那些与画家常交往的人中,有很多对诸如“缩短法”“每盎司两弗罗林的群青”“衣纹”等这些有关作品质量的表达十分熟稔,而他们又能将这些概念置于自己更广的知识背景之中。 像现在大多数人一样,这批15世纪的人真正的视觉观察训练、有意识地对“无论自然抑或人工”的事物形成复杂精确的视觉判断,不止在于观看画作,更多地源于其富足的生活和交际圈: 马之俊美,首在体阔身长。其躯体要与四肢比例相配(图18—图19)。马首宜纤长清瘦;马嘴宜饱满有形;鼻孔宽而外张;双眼不宜凸凹;耳小而尖立;颈要长,愈近头处愈纤细,颌骨精瘦,鬃毛疏且直。胸阔而圆厚;马股不是一味渐细,而应挺直匀称;臀短而平滑,腰部圆且厚,两肋及其他近似处同样厚实,髋部长且平,臀部长且宽 ……马应前身高于后身,与鹿的高低起伏相当。马首要高,颈之厚度应与胸部比例相协调。想要评判马之美者,需考量上述有关马的宽高比例内容。 但一般的视觉观察与有所偏重的视觉观察技巧之间存在差别,观赏艺术品时尤其如此。我们最能体察的并不是那些与其他人一样在婴幼儿时期习得的,而是正式有意识地习得之技巧,亦即后天教授的技巧。这里,能被言说的技巧也与之相关。一般来说,传习的技巧往往具有规则、分类,还有一套专业术语和详细标准。这些都是媒介,有了它们,技巧才得以传习。掌握一种较为先进且有价值的技巧带来的自信,还有用言语表述的可能——这两件事使这套技巧在诸如观画之类的具体场景下变得可以传习。 由此连带出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15世纪的认知风格。其实也就是15世纪画家的受众将这种知识应用到了复杂的视觉体验中,如观画。这倒不是说所有生活在15世纪的人皆是如此,而是专指艺术家十分在乎评论的群体,例如赞助人阶层。实际上,这里说的是更小一群人:从事交易又十分专业,或是某个团体的成员,或是个人,比如贵族和侍臣,抑或教廷中的高级神职人员。文艺复兴文化中如今我们最感兴趣的部分与农民和城市贫民阶层,在其中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这可能令人沮丧,但又是无可回避的事实。然而,即便同属赞助人阶层,个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差异并不只限于个人之间,还存在于群体之间。比如某种职业会导致从业者在类似领域中观察格外敏锐。15世纪医学训练医师观察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医师也因此对绘画作品的比例格外关注和敏感。尽管画作观众之中有很多不同的小群体,且各有各的观察技巧和习惯——甚至画家本身也是这种群体之一——但本书要谈的是一种更有普遍性和讨论价值的认知风格。生活在15世纪的人要处理日常琐事、去教堂做礼拜,还要有社交活动。正是在这些日常行为中,他们习得了辨析绘画作品的相关技巧。当然,人各有所长:有的擅于商业运作,有的精通宗教,有的更精于上流社交。但这些能力实际上人多多少少都有。而画家要迎合的,正是受众中这种普遍的观画方式。 总而言之:影响个人的视觉经验的思维工具多种多样,其中多数还与文化因素相关,由大的社会环境决定,影响其视觉体验。在这些变量中,人可以凭借既有分类来划分不同的视觉刺激,调动已有知识来处理视觉上的直接印象,面对所见之艺术品选择合适的反应。在观画时,观者需要运用已有的观察技巧。这些技巧往往并不专属于观画,而是他的交际圈中备受推崇的那些方法。画家对此会做出回应;作品受众的观赏能力其实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画家具备怎样独特的专业技能,他也是一个在社会网络中工作的人,也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观赏经验与习惯。 本书关注15世纪的认知模式,因为它与15世纪的图像风格相关。本章要通过实例,来解释15世纪人拥有的那些观画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和画作之间的关系。 1、作者出名 作者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史三大流派之一社会史学派的代表巴克森德尔,是《艺术的故事》的作者贡布里希的得意门生,在学界被公认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鼻祖。其研究方法对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学者如高居翰等人影响巨大。 2、跨学科? 本书提供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和从绘画风格角度解读社会史的导读。跨越艺术史和社会史两个学科:是用图像风格解读社会史的典范,也是用社会史的角度阐发的艺术史著作。 3、内容经典? 书中不但提供了艺术训练方法,还通过马萨乔、利皮、卡斯塔尼奥、安吉利科等著名画家的技法建立起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评价话语体系。让读者学会看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并且能够进行评价。 4、图书特点? ?A.文中有85幅图片,不但做到了文图互叙,而且为第一手图像资料,可以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例证。 ?B.文前的序是作者生前专门为中国读者所作,具有文献价值,在文中作者对中国艺术十分欣赏。 ?C.文后有关键点原文文本可做参照,索引也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和研究的便利。 5、国内艺术界知名教授联袂推荐,他们有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陈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牛宏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