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博物馆(精)/自然博物馆丛书/博物文库

蛙类博物馆(精)/自然博物馆丛书/博物文库
作者: (英)蒂姆·哈利迪|译者:蒋珂//吴耘珂//任金龙//王聿凡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80.00
折扣价: 442.00
折扣购买: 蛙类博物馆(精)/自然博物馆丛书/博物文库
ISBN: 9787301294017

作者简介

"  [英]蒂姆·哈利迪(Tim Halliday),世界**两栖动物学家。曾担任英国开放大学生物学教授,1993—2006年担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两栖类种群衰减专家委员会主任。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30余年,参与了一项**成功的人工保育项目,拯救了濒危的马略卡产婆蟾。撰写了一系列科普读物,包括《消失的鸟类》(1978年),《性策略》(1980年)和《DK两栖爬行动物手册》(2002年)。与鹰岩共同编著了两版*到高度评价的《两栖爬行动物百科全书》(2002年)。发表了超过80篇关于性行为、繁殖生物学和两栖类保护领域的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什么是蛙? 无尾目由蛙和蟾蜍① 共同组成,是脊椎动物门两栖纲三个目里物种数量*多的一个。它们的一生中,通常有一部分时间会生活在水中,另一部分时间则是生活在陆地上。无尾目中的“无尾”,顾名思义是指“没有尾巴”,这个特征是蛙和蟾蜍与两栖纲另外两个目*为明显的区别,这两个目分别为有尾目(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及蚓螈目(包括各种蚓螈和鱼螈),它们都有修长而灵活的尾部。无尾目物种数量占两栖类所有物种数量的88%。 无尾类与其他两栖类有很多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它们的自然史和地理分布都有重要意义。 两栖类与除鸟类和哺乳类外的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外温动物,也就是其体温来自环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因此,两栖类在地球上*冷的地区是难以生存的。例如,在北美洲,仅有北美林蛙(第569 页)这一个物种分布于北极圈以内。外温动物的繁殖时间也**于一年里*温暖的时间,因为它们旺盛的活动,像鸣叫和打斗,都需要由外界环境来提供热量。两栖类和爬行类相比,它们的皮肤薄而软,极易流失水分,因此它们只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此外,它们通常也需要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里繁殖。 生活史 与其他两栖类一样,蛙类也有复杂的生活史,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卵、蝌蚪、幼体和成体。蛙类的蝌蚪**营水生生活,靠一对外鳃获取水中的氧气;靠摆动尾巴游泳。由蝌蚪向成体转变的过程,称为**发育,这也可能是蛙类*显著也*为人们所熟知的特征了。**过程包括了解剖学结构的重要变化,如蝌蚪的尾巴消失,四肢发育出来,由鳃呼吸水中的溶解氧转变为由肺和皮肤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大多数蛙类都把卵产在水里,孵化出的蝌蚪也生活在水里,因此这些蛙类需要依赖水来进行繁殖。然而有一些蛙类已经摆脱了水的限制,它们可以在陆地上完成产卵,将卵包裹在能保持水分的卵胶囊里,或者把卵储存在它们自己的身体里。蛙类一般只生活在淡水环境里,也有一些蛙类可以生活在半咸水环境里,但目前还没有蛙类能**生活在海水里。 蛙类的身体显得肥胖,脊椎很短,椎骨只有八枚或*少;后肢一般比前肢长,主要是因为跗骨(脚踝)明显延长。当它们不动时,后肢可以叠放在身体下面;当捕食或逃避敌害时,便迅速伸开后肢而跳跃起来。它们的肌肉通常**发达,因此,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将蛙腿作为美食。蛙类的头部很宽,几乎没有脖子,嘴巴可以张开很大,能吞下大得惊人的猎物。几乎所有的蛙类都是肉食性动物,捕食活动的猎物,特别是昆虫。它们的眼睛通常很大,这对捕捉活动的猎物**有利。其实,它们的眼睛大得已挤入口腔里——有些蛙类还通过“闭眼”来帮助吞咽食物。 蛙类一般有四根手指、五根脚趾。手指和脚趾的形状、长短在不同物种之间差异很大,这与它们的运动模式密切相关。例如,水栖蛙类的脚趾间有蹼,甚至手指间也有蹼,这使它们游泳的效率*高;树栖蛙类的手指和脚趾末端通常都有吸盘,这使它们能在光滑而垂直的平面上攀爬;穴居蛙类的脚上通常有突起的角质蹠突,像铲子一样,这使它们能在土里掘洞。 很多蛙类都有鼓膜,位于眼睛后面。听觉对于蛙类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们需要靠鸣叫声来互相交流。鸣叫声是依靠口腔和肺之间空气的进出流动而产生的,很多蛙类有一个或两个声囊,开口在嘴里,可以通过声囊充气而将鸣叫声扩大。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但大多数蛙类也能通过它们湿润的皮肤获取所需的大部分氧气。 蛙类的皮肤很薄,含有很多腺体,能分泌黏液来保持体表湿润。有些腺体还能分泌毒液,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捕食者产生严重影响,仅少数蛙类的毒液会将捕食者置于死地。蛙类皮肤含有多种不同颜色的细胞。比如箭毒蛙类体色一般都**鲜艳,对于企图*击它们的天敌来说是一种警戒色。对于大多数蛙类来说,皮肤色彩主要还是用于伪装保护。很多蛙类都可以变换皮肤的颜色,但通常变换速度比较慢,仅有部分蛙类能在几分钟内快速变色。 “蛙”和“蟾”通常会区分开来,但这种区分有时候也会混淆,因为在世界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情况。在欧洲和北美洲,皮肤光滑和水栖的被叫作“蛙”,皮肤粗糙和陆栖为主的被叫作“蟾”。然而产自非洲的爪蟾属Xenopus 物种,虽然被叫作“蟾”,但它们**营水栖生活,皮肤也**光滑。“蛙”和“蟾”的区分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意义,就像这本书的书名,蛙和蟾蜍都被统称为“蛙类”,尽管很多物种的名称实际上是叫作“某蟾”。 "  《蛙类博物馆》是一本**为数不多的**科普读物。   600幅地理分布图,再现七大洲具有代表性的600种蛙类及其相似物种;   详解形态、色斑、体型、生境、生活史以及濒危等级;   1800余幅高清原色彩图,真实再现各种蛙类美丽的艺术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