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倒霉蛋:苏联战场的美国空军与大同盟的瓦解(万有引力书系)
作者简介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著 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之家俄罗斯图书奖(他是目前唯一两获该奖的作者)。 宋虹 译 一级翻译,毕业于上海大学英美文学专业,代表译作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
内容简介
序 言 1950年,温斯顿·丘吉尔将其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的一卷命名为“大同盟”(Grand Alliance)。这个词借用了17、18世纪之交,英格兰、苏格兰和其他欧洲列强为了与法国作战而结成同盟时所用的名称,正是这次同盟行动削弱了法国的霸主地位,直接促成了英国的崛起。和近代早期的大同盟如出一辙,20世纪的反帝大同盟成立后,在短期目标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英国和苏联,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这些都是同盟协作的标志性事件。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也就是媒体所称的“三巨头”,分别于1943年和1945年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面,确保了战争期间同盟国的团结,加速了轴心国走向失败,同时缔造了新的世界秩序,促成了世界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国际性协调机构——联合国的诞生。 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功,让人们对于大同盟持续到战后有了更多期待,然而随后几年大同盟的崩溃却让人失望。1948年,世界已分裂成两大阵营——英美属于一方,而苏联与东欧诸国属于另一方。1949年,美国联合西欧部分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诞生。随后,由苏联领导、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入的华沙条约组织在1955年宣告成立。此时,人们突然发现全世界不仅受到新的世界大战的威胁,还面临着核毁灭的危机。丘吉尔使用的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词——“铁幕”,象征着大同盟走向“大失败”,正是这道“铁幕”将战后的欧洲一分为二。 全世界都在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究竟谁该为冷战负责?有人说斯大林该为此负责,因为他对伊朗采取了行动,试图控制黑海海峡,还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有人说美国该为此负责,因为美军在1945年8月投掷了原子弹,并且拒绝和苏联分享新技术,从而打破了世界平衡,使斯大林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巩固二战带来的地缘政治优势。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大同盟自身的故事揭示冷战冲突与梦魇的根源。本书的观点很简单:苏联与美国的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内在冲突注定了一切,同盟的破裂不是始于战后,而是在战争还在进行时就已经悄然发生了。 本书讲述的是大同盟如何从底层开始瓦解的故事,聚焦于美苏在现实中唯一并肩作战、共同生活的地方——1944年4月在苏联控制地区建立的三座美国空军基地。美军的战机从英国和意大利起飞,完成对目标的轰炸后,在位于波尔塔瓦地区(今属乌克兰)的基地着陆,再一路执行另外的轰炸任务返回英国和意大利。在欧洲战场的最后几年,美国人和苏联人密切合作。波尔塔瓦的基地不算小,也并非只具有象征意义。数以千计的飞行员、飞机维修师和普通战士参与了穿梭轰炸行动。此外,数万乌克兰民众有机会直接接触到美国空军,并与之建立了紧密的人际关系。因此,本书中的故事将以人为核心,讲述他们的生活、想法和情感。 有关1944—1945年乌克兰空军基地的文献资料相当丰富,美国方面的史料也很充足,学者可以接触到美国档案馆和图书馆中卷帙浩繁的资料。差不多同时期的关于“狂暴”——美国驻欧洲战略空军指挥官给这次穿梭轰炸行动命名的代号——的四卷本官方史书内容完整,每卷都讲述了不同阶段的历史。亚拉巴马州麦克斯韦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历史研究署记载的档案,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关于美军在莫斯科的军事行动的文献资料,美国国会图书馆埃夫里尔·哈里曼档案馆的史料,位于纽约海德公园的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的罗斯福总统的文件,为历史学家以往的研究工作,以及本书对空军基地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借鉴了以往无法接触到的部分史料,例如关于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档案卷宗,其中记载了苏联军队的反间谍行动、秘密警察对美军的监控,以及美军与当地民众、苏联空军的接触等。这些档案卷宗的内容从军事基地的建立开始,一直延续到冷战从初始走向高潮的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2013—2014年乌克兰的“尊严革命”引发了一场“档案革命”,包括二战时期反间谍内容在内的克格勃档案史无前例地向公众开放。间谍活动的相关报告,以及克格勃领导者和执行者的回忆录,加起来足有24卷,现在也普遍向学者和公众开放了。正如美国人所怀疑的那样,苏联对盟国也采取了监控手段,旨在掌握他们的动向和态度。克格勃档案有着其他资料难以匹敌的清晰和细致,描述了苏联对美国军方的态度、波尔塔瓦基地里美苏关系的演变,以及这些“客人”对“主人”态度的转变。总而言之,当我们试图去理解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促使这对战时盟友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时,美方的军事记录和苏联的报告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和苏联都毫不怀疑,正是共同敌人的消失、意识形态的差异、战争的结束,以及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不同考量,导致了他们之间关系的恶化。参与其中的美国军人的个人经历也很重要,正是这些经历促使大部分人从亲苏派转变为坚定的反苏人士。早在维系同盟存在的地缘政治因素消失之前,美苏普通士兵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差异,就已经削弱了大同盟的凝聚力。当今世界,新冷战之风愈刮愈寒,我们有必要回顾1944—1945年,大同盟是怎样在乌克兰的美军空军基地发挥作用的,有必要向那些竭尽全力促成大同盟的人学习经验。对后世而言,有一条经验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人们可以短暂结盟,可是,倘若盟友对公正的政治秩序、自由和暴政的理解各不相同,就无法建立互信,无法维系长久的同盟关系。 二战大同盟如何从底层开始瓦解的故事 本书另辟蹊径,在国际局势与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之外,以底层官兵、普通民众的视角,分析大同盟瓦解的原因,通过三个空军基地的日常生活,细致展现美苏双方在各个方面的巨大裂痕,而这种裂痕将导致二战后期美苏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 不同文化的相互误读,至今仍影响着国际关系的稳定 本书从文化误读的角度,通过描述空军基地中两国官兵和民众间的龃龉,展示了双方在文化传统、社会规范、观念体系、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何造成相互间的误解和矛盾,并最终导致美苏走向对立。文化误读的影响,至今仍阻碍着国际关系走向稳定。 美苏争霸的前夜,冷战起源的另一种叙事 波尔塔瓦基地发生的冲突,成为战后美苏双方制定敌对政策的依据,本就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在政治利益面前被无限放大,最终形成了冷战的格局。 数十位历史名家联袂推荐的国际关系史杰作 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著名学者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