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陆记2: 十字军东征与蒙古人西征
作者简介
曲飞,资深媒体人,历史作者。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的首批签约作者之一,擅长解读历史类书籍。现在从事自媒体行业,是原创历史类平台“搜历史”的主编、联合创始人。著有世界史作品《逐陆记》四卷及《暗杀局》等。
内容简介
1 一梦到迦南 11世纪90年代初的某一天,近东的巴勒斯坦,平沙莽莽,朔漠连天。 西风古道上,一匹瘦驴自北而来,驴背上乘客瘦小枯干的身形与他的坐骑相映成趣。他风尘仆仆,科头跣足,身子裹在一袭粗糙破旧的亚麻布长袍里,一蓬花白的乱发衬得经年不洗的面庞更显风霜之色,他的双眼是这张黝黑瘦长垢甲斑驳的老脸上的精华所在,据说那是一双炯炯不可逼视的眼睛。 这样的造型颇似传说中的丐帮污衣派长老,又像是一千多年前常在这一带出没的贤人“施洗者约翰”,但透露出此人真正身份的,是他脖颈上垂挂的十字架——这是一位基督教的修士。现在,他正用那双精光暴射的眸子,透过沙尘,凝望着前方,那里有他此行的目的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这是《旧约·诗篇》里流落巴比伦的犹太诗人绝望的吟唱,字字啼血的乡愁,中世纪的基督徒们虽未必能体会,但这诗句他们念诵得熟稔之极。自从一千多年前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南郊伯利恒的一座马厩中降生,并于三十余年后在耶路撒冷的骷髅地殉难,这座圣城便不再仅仅是犹太人铭心刻骨的所罗门圣殿遗迹所在,更是基督徒向往的朝觐圣地。尤其在教会影响力空前绝后的中世纪,西欧上至王公教士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渴欲亲履耶路撒冷,瞻仰这个耶稣和圣徒们战斗过的地方。在他们看来,到耶城朝拜一次,就足以净化灵魂,洗去所有的罪孽。 这位骑驴客也是众多来参加朝圣赎罪自驾游的“驴友”之一。他叫彼得,是法国北部亚眠人,出身上流社会,曾在当地领主的麾下参军服役,后来忽然看破红尘弃家出走。据说他此举的动因是实在无法再忍受他那个既老又丑的糟糠之妻。所谓“得意的人和失意的人离上帝最近”,经历了失败的婚姻生活,对尘世已无留恋的彼得一头扎进亚眠修道院,当起了修士。不久后他又搬出修道院,在山中找了一处隐居之所独自修行。离群索居的彼得过着弃绝物欲的生活,终年穿着敝旧的袍子,从不穿鞋,更依照当时法国人的习俗,一生都不洗澡。他在饮食方面也遵循严格的禁忌,不吃面包和乳肉制品,只食用象征圣洁的鱼和代表耶稣圣血的葡萄酒,几十年如一日。这种常人难及的自虐式苦修为彼得带来了声望,尽管他在品级森严的教会系统之中不过是二三流的小角色,在民间却已是名闻乡里的公众人物,人称“隐士彼得”(Peter the Hennil)。 在中世纪的基督徒看来,彼得忘我的修行是一种虔诚的体现,但一切表达虔诚偿赎原罪的方式,都比不上亲赴耶路撒冷拜谒圣迹。终于,隐士彼得也纵驴东行,开始了朝圣的旅程。 在那个年代,对西欧人尤其是对彼得这样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来说,到东方朝圣简直比唐僧到西天取经还难。非但路途遥远山川阻隔,更兼11世纪后期的欧洲天灾不断连年饥馑,讨斋化缘颇成问题。而进入刚刚皈依基督教未久的东欧地界后,无论领主还是乡民都还保留着剽悍的蛮族性格,尤其得小心相处。还时常有饥民和强盗不怀善意地打量他,幸好彼得没像唐僧那样长着一身怀璧其罪的长生不老肉。 行路迟迟,载渴载饥。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的彼得总算来到了耶路撒冷,但圣城的见闻却令他大失所望。还没走到城门,他就在一个收费亭前被拦下,几个穿长袍裹头巾、鹰鼻深目、虬髯连鬓的异族卫兵向他索要一个金币的“过路费”。彼得自然没有这笔“巨款”,他发现周围还有很多像他这样远道而来却因交不起买路钱而被挡在城外的朝圣者。后来,一位富裕的教友赶着马车送来大量金币,帮彼得等人解了围,他们才得以入城。然而,一踏进耶路撒冷,彼得此前对圣地的一切美好幻想都在瞬间崩塌了——满目皆是伊斯兰风情,金碧辉煌的岩石圆顶殿(即萨赫莱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抢尽风头,蛮横的东方统治者隳突叫嚣,朝圣者和当地的基督徒们战战兢兢。而他从书本上得知的那些基督教名胜——已有500多年历史的锡安山教堂、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兴建的圣母教堂、存放第一位殉教者遗骨的圣司提反教堂,无不破旧凋敝,尤其令他忍无可忍的是,连耶稣基督的圣墓也遭到了损毁。 随后,耶路撒冷教区的教长接待了彼得,并向他介绍了圣城当前局势。原来,20年前一个被称为塞尔柱人的东方民族占据了耶路撒冷。作为穆斯林,他们大兴伊斯兰教,而且不同于此前的阿拉伯统治者,塞尔柱人对基督徒大加欺压,洗劫了包括圣墓在内的许多神圣之所,对往来的朝圣者横征暴敛(这一点彼得已经亲身领教过),甚至鞭打抢掠。而耶路撒冷虽然贵为基督教圣地,却孤悬于欧洲之外。邻近最强大的基督教国家拜占庭在蛮族的步步紧逼之下早已自顾不暇,不可能来驱逐塞尔柱人解放圣城,因此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不知还要在水深火热中苟延残喘到几时。讲到伤心处,教长和彼得相对垂泪——呜呼,圣地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几天后,彼得带着无尽的悲愤、怅惘与无奈踏上了返乡之路。这天夜里,他露宿在巴勒斯坦的荒漠之中。半梦半醒间,彼得忽然听见半空中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他的灵魂随着呼声飞离躯壳,直升云端,但见万道金光中,大天使加百列已等在那里。天使长对他说,耶路撒冷乃至整个迦南,本是“流着奶和蜜”的膏腴之地,是上帝赐予他的选民的,可惜现在不幸沦于异教徒之手。上帝已选定彼得作为信使,把耶路撒冷的遭遇报知罗马教皇,并和教皇一起发动欧洲的基督徒,护教弘法,光复圣地,从异教徒手中解放耶路撒冷。 原来自己竟然肩负着如此神圣的使命!一惊之下彼得猛地从幻觉中坐起身来,却发现灵光和天使都已消失不见。夜幕低垂,笼盖四野,黑沉沉的荒漠中只剩下他张大嘴巴喘着粗气,身边那头驴子则被他诈尸般的表现惊着,正在嘶声长鸣。 彼得并不知道他的幻觉是旅途奔波外加常年营养不良引起的神经衰弱所致,他执着地以为自己真的获得了天使的托梦。回想刚才在梦中聆听到的金色福音,老头儿涕泪交流,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一生多舛,原来是上帝故意在饿他的体肤、劳他的筋骨,以膺今日之大任!那“流着奶与蜜”的迦南地啊,原来注定要通过他的双手,重焕荣光! 当下里彼得顾不得劳顿,连夜赶路,向着天使指引的方向——罗马城。 ?张宏杰、余世存、刘勃、押沙龙、二混子(陈磊)等名家联合推荐。 ?穿越千年的现场感 本套书通过7场洲际战争、120余万字,带领读者纵览2500年世界历史。书中选取的战争都是影响世界版图与文明进程的洲际争霸战,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分别是: ·上古卷:希波战争(亚洲VS欧洲)、迦太基共和国兴亡记(欧洲VS非洲); ·中古卷:十字军东征(欧洲VS亚洲)、蒙古人西征(亚洲VS欧洲); ·近代卷:西班牙征服美洲(欧洲VS美洲)、美国独立战争(美洲VS欧洲); ·现代卷:美日太平洋战争(亚洲VS美洲) 本书兼具“大历史”写作视野与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既还原热血沸腾的战争现场,也捕捉人物神韵,讲述英雄传奇。 ?面向未来的历史观 为什么迦太基有一代战神汉尼拔还是打不过罗马? 基督教在欧洲是怎么从外来“非法组织”变成全民信仰的? 欧洲人征服美洲背后有什么秘密? 都是英国人的后代,美国为什么要脱离大英帝国闹独立? 本书所写的战争并不止于战场,除了复刻精彩的战争现场,作者更深入挖掘战争背后的逻辑与博弈,对历史进行人文性的思考与阐发,以此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做给中国胃的世界史大餐 本书是面向中国读者、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无障碍读本,作者使用“中国化”的笔法,文风考究,亦庄亦谐,消除了译著带来的阅读门槛。 书后附有参考文献、大事年表,以及作者精心制作的中西方对照年表,以帮助读者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放在同一维度考量,把握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战争节点。可以说,本书是专为中国读者打造的一套世界战争史科普读物。 ?全新修订版 本套书于十年前首次出版,在媒体与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好评不断。本次出版,除了对内容进行修订外,更配合书中内容重新绘制36幅地图,让世界史零基础者也能轻松阅读! 此外,全新版本的装帧更为讲究,翻阅手感更好,阅读体验更舒适。封面精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战争画作,分别是《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Entry of Alexander into Babylon, Charles Lebrun)、《蒙吉萨战役》(Battle of Montgisard, Charles-Philippe Larivière)、《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John Trumbull)与《波茨坦会议》(Potsdamer Konferenz, Konferenztisch),并提炼能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特点的元素,通过大胆的布局和与众不同的具有纹理手感的纸张,整套书显得别具一格,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