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青岛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6.00
折扣购买: 情商管教:如何引导孩子远离可怕的抑郁情绪
ISBN: 9787555288213
韦秀英 哈佛教育研究学者,深谙“头脑风暴”的理念和方法。策划出版过《哈佛凌晨四点半》《情商》《逆商》等畅销书。 顾长安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短篇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刊、杂志、合集。代表作有:《穿越时光的优雅》《情商》等。 苏格 杨百翰大学生物学博士,主修生命科学、社会心理学。2015年、2017年两次参加南极科考队。曾被学校授予“杰出留学生代表之一”。代表作有:《我们都是托拉斯基》《幸福:源于最简单的信仰》《达克》《逆商》等。
第一章 当保持开心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现在有很多孩子,经常会表现出性格内向、不爱交际、孤僻、多疑、暴躁等问题,他们思考问题时只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知不觉地陷入抑郁状态。孩子出现抑郁情绪,一般都有一些心理诱发因素。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身患疾病;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成绩下滑;生活中曾经历过其他不幸,遭遇过精神上的创伤,等等。 孩子在无忧无虑的年纪,让自己保持开心却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要明白,情绪有好有坏,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不良情绪,要学会耐心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陪伴。 每个人都有情绪周期 我的闺密是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她平均每天会有2~3个咨询者,在她接触的这些人中,要么是青少年,要么是青少年的父母,还有一部分人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通常都会有一个疑问: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闺密了解了他们的诉求与近况、分析了他们的行为后,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存在着类似的情绪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不想和人说话,烦躁不安、恐惧,几天后心情会逐渐恢复平静。这其实就是“情绪周期”在作怪。 19世纪初,一个英国医生和一个德国心理学家同时发现了一个周期性的现象:有些病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情绪失控等症状,他们平均28天就来治疗一次。通过持续性观察,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情绪周期”。 每个周期的前半段为“高潮期”,后半段为“低谷期”,高潮期和低谷期两者交替的这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情绪处于高昂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持有积极的心态,意气风发,对待他人和蔼可亲,感觉生活是积极美好的;但是当情绪处于低落状态的时候,我们则会表现出浑身乏力、压抑委屈、暴躁不安,甚至像一头愤怒的野兽,试图攻击别人。 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只有女孩因为生理期的影响会出现情绪周期的现象,其实不然。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从出生那天起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情绪周期都将伴随我们一生。情绪周而复始、反复波动,就像一年四季的变化那样自然。从古至今,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都不能脱离这一规则。只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情绪的上下浮动和持续的时间也会不同。 有一个学生,他从12岁开始,每到12月份就会失眠,失眠的情况长达一个月,而近两年,他的失眠次数增加了,除了12月以外,其他时间他也会失眠,他除了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外,没有其他的压力,他觉得这些压力不会让他失眠,而且最近半年他的情绪剧烈起伏,当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谈笑风生,等大家离开后,他会觉得很累,会莫名地情绪低落,尤其到了晚上,他还会不断质疑自己、否定自己,对生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希望;而且他特别容易发怒,即使明知道是自己的错,依然会控制不住情绪,对别人恶语相向,为了不伤害别人,他会去咬自己的手,用痛楚缓解心中的怒火。于是,他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非常恐慌。 实际上,他只是在情绪周期内被抑郁的情绪所困扰,并非抑郁症那样严重,之所以会过度恐慌,是因为对抑郁情绪不够了解。他对抑郁情绪的苗头也没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才让情绪“低谷期”持续的时间延长,任其愈演愈烈,对生活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 可见,即便是正常的情绪周期、合理的情绪起伏,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不良情绪,它们便会不断地被强化和渲染,情绪“高潮期”与“低谷期”出现的时间就会失衡,孩子势必会陷入成长的泥潭之中。时间一长,恶劣情绪还会向病态发展,影响家人和朋友,产生数不清的争执与矛盾。 尽管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感受,也有很多情绪管理类的书籍和课程可以提供指导,但是在养育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有家长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自己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很多情绪自己也把控不了。其实,孩子喜怒无常的背后,掩藏着无数“成长的烦恼”。比如,他们无法说出心理的需求,或者不知道可以和谁说,尤其是家长对孩子有着比较高的期待、让孩子去做家长认为正确的事情时,家长往往听不到孩子的诉求,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不断升级,孩子逐渐习惯用沉默或者吵闹表达他们的不满。 为了缓解亲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情绪周期,在他处于“低谷期”时更要学会倾听,试着做孩子的忠实听众,用心聆听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世界。 性格开朗不代表不会抑郁 很多家长觉得,只有那些性格内向、腼腆害羞、不善与人交流的孩子才更容易因为想不开而产生抑郁情绪,似乎抑郁是性格内向之人的专有物。所以他们坚信,自己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既是小调皮,又是开心果,肯定与抑郁情绪“绝缘”,即便孩子遇到了挫折打击,也能毫发无损地从中走出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代人的情绪崩溃,早已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悲伤或愤怒,它们是不动声色的压抑与隐藏,是猝不及防的抉择与消亡。 小美是个14岁的女孩,她性格外向,学习成绩优异,在父母眼里是懂事听话、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但是突然之间,她却走上了 这条路。这令所有认识她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都觉得难以置信——“平时没看出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每天都乐乐呵呵的,怎么会突然想不开呢?”“昨天她还约我今天一起去逛街喝奶茶呢,怎么可能晚上就 了呀!” 其实,她的开心只是假象,她的抑郁才是真性情。在 前的那一个月里,她在朋友圈发了很多条动态:“我觉得很压抑,有种被扼住喉咙的感觉,我想说话,但我说不出来”“这种痛苦的感觉,没人能理解”“我要努力微笑啊,因为他们希望我开心,但我真的很累”“我,坚持不下去了”……在发了最后一条“终于可以解脱了,真开心”后,她服下了一瓶安眠药。但这些动态,她选择了私密发布,没有人感受到她的抑郁,也没有人看到她的痛苦,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没有向父母求助,宁愿独自忍受着内心的挣扎、绝望与无助,这着实让人痛心。 可见,我们并不能以性格来划分情绪趋向,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的因素除了性格外,还包括能力、态度、经历等,这些因素相互叠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所以,即便是性格开朗活泼的人,也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强迫、紧张、恐惧等,他们也会有莫名伤感的时候,也会产生难以释怀的心结,这是很正常且客观存在的现象。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性格开朗的孩子不会抑郁”的错误认知,是因为一直以来一提起“抑郁”二字,与之相匹配的表现都是“消极悲观、不善言辞、心情低落、愁眉不展、疲惫憔悴”,这些词汇都与性格开朗的人不符,他们应该是“乐观积极、能言善辩、情绪高涨、喜笑颜开、精力充沛”的。 但实际上,这些性格开朗的人也会被抑郁的情绪所困扰,就像小美一样。当她被标签化之后,人们便倾向于接受她所表现出来的开朗、阳光、快乐、温暖的正面情绪,而不接受与之相反的负面情绪,甚至连小美自己都觉得“我应该表现出开心,我要努力微笑”,所以即便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她也要强迫自己去想高兴的事,强迫自己做出高兴的样子,每天伪装出笑脸,仿佛一切如常。然而在笑容背后,是被她掩藏起来的郁闷、委屈、自卑、惶恐和愤怒。她活得就像是一个“双面人”,呈现在别人眼中的她是阳光明媚、潇洒自如,在转身的瞬间突然收敛起脸上的笑容,只有她自己看得到内心深处是那么黑暗压抑、痛苦不堪。一天天积累的压抑感、一次次撕扯的冲突感,终于让她筋疲力尽——“我,坚持不下去了”。 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仅仅用简单的“外向”与“内向”来概括一个人,并且据此判断他的能力、情绪、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独行侠,还是性格外向的乐天派,都会在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产生执念,或是明知没有可能却不敢放弃,或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负重前行,或是把所有的委屈误会都一个人承受,日积月累,这些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就像暗室里的霉菌一样疯狂增加,慢慢超出孩子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变成了严重的抑郁情绪。对于性格开朗的孩子来说,这些抑郁情绪可能会成为他内心无法告诉别人的事情。 所以,我们想知道孩子是否正在被抑郁情绪困扰时,不能只通过他的外在表现来分辨,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内在感受,用心体会他们情绪上的波动。如果我们觉得某件事确实对孩子造成了打击,但他的不开心却没有表现在脸上,甚至还戴着一张“我很好,我没事,我很快乐”的面具,那么我们就要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一看。 ◆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商至关重要。本书实用性很强,借助热点词,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本书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重在凸显系统、科学、通俗、实用。这样后期推广还是跟普通读物一样,主要依靠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 ◆作者曾出版风靡一代人的畅销书《哈佛凌晨四点半》,在宣传上有一定影响力。加之,她已经出版过多部成功励志书籍,并且销量很客观,这对这本书上市宣传很有力度。作者本身有一个工作室性质的公司,可利用自己的渠道宣传。 ◆我们周围很多人都意识到,孩子的情商培养对他们的人生成功很关键,失控、焦虑、愤怒或者抑郁的孩子,如果任由他们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下,那么就不能有效地与外界沟通或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超值赠送书签明信片,精美内文插图排版,适合孩子的家长亲子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