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春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正气凛然 求索人生 陈培锟弃官到日本留学是得到父亲首肯的。父亲到浙 江龙泉上任后,尽管政声甚佳,终因不齿阿谀奉承而获罪 上司,在龙泉、丽水任职五年即返乡。父亲看透官场的黑 暗,故对儿子东渡之举颇为支持。宣统元年(1909),培 锟于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学成归国,经同朝同乡翰林林炳 章(林则徐曾孙)大力举荐,接手陈宝琛(溥仪老师,林 炳章岳父)任职福建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也算是子承 父业。未及两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父亲为儿子 能审时度势,及时脱离清政权而感到庆幸与赞赏。他对儿 子感慨道:“古语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你做 到‘二十而立,三十而不惑’,前途可望!” 辛亥革命成功,不久福州光复,福建都督孙道仁派培 锟任漳汀龙道道尹,协同刘蔚赴漳州接管政权,培锟由此 再次踏上了从政生涯。1911年至1927年间,福建行政区划 分为闽海、漳汀龙、延建邵和厦门四个道,培锟先后在诸 道任过道尹(行政长官),足迹遍及八闽。在任期间,他 清正廉洁,勤于政务,体恤民情,兴利除弊,官声甚佳。 培锟在晚年空余,向子孙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厦门当道 尹期间的两件事:一是“海后滩”事件,二是破获“林菽 庄钱庄”抢劫案。 海后滩事件是由英政府纵容英商挑起的。早在《南京 条约》签订后,英商涌人厦门岛,在海后路一带租地。 1918年9月,英政府托词民国军阀混战威胁英商安全,命陆 战队登陆厦门,英太古洋行借势趁机填海,修筑水泥栈道 ,意欲永久霸占海滩,激起了民愤。当时,培锟初到厦门 ,见此状心中万分愤懑。1919年11月3日,他代表厦门公署 ,与厦门总商会会长黄庆元、教育会会长卢心启一同前往 英国领事馆,向英领事窦而兹递交了交涉函,提出严正交 涉。然而,英方置之不理,继续横行,厦门全市哗然。为 维护主权,厦门各界联合组成“保卫海滩公民会”,集会 游行到英领事馆示威。培锟支持民众义举,一面具文上报 ,一面支持“保卫海滩公民会”派代表赴京请愿,获得了 全国学生会、福建同乡会、福建学生会、福建各县联合会 和福建驻京代表的全力协助,提请外交部向英国政府交涉 。随之,全国各地各界群众团体及海外侨胞也纷纷致电北 洋政府,抗议英国的强盗行径,并开始抵制英货,保卫海 后滩的斗争如火如荼,日益高涨。1921年12月9日,北洋政 府外交部迫于各界压力,终于以书面向英政府提交了照会 ,要求英政府撤离登陆的海军,停建并拆除太古洋行码头 。英方理屈,12月17日不得不下令陆战队撤回军舰;第二 年3月8日再次下令太古码头停工。之后,培锟与英驻厦领 事多次交涉,双方终于在10月21日签订了《厦门海后滩善 后办法》,保住了海后滩的主权,斗争取得了胜利。 海后滩交涉期间,厦门还发生了另一起震惊全市的钱 庄劫案。1920年1月6日凌晨三时许,一伙蒙面匪徒明火执 仗控制了林菽庄钱庄周围的交通要道,闯入钱庄,将钱庄 员工捆绑驱人一间房内,随之将钱庄银库的“袁大头”( 银圆)一箱箱用板车拖走。天亮后,林家急忙向厦门道公 署报案,培锟接报后连忙赶到现场勘查。据钱庄人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