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妈古法育儿启蒙(精)
作者简介
快乐牛妈,原名王秀琴 ,又名牛妈、妙慧针人 妙手莲华品牌创始人 北京市西城区妙合广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北京市延庆区妙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莲籽计划公益品牌发起人 中医古法育儿公益巡讲首席讲师 董针第三代真传传人 以“让千万妈妈手护孩子健康”为愿景,倡导古法育儿,致力于让“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的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
内容简介
养育的根本,就是养“正气” 说到这,可能会有一些家长依然觉得一头雾水。这个“气”和中医的这些思维概念,如何对接到我们的养育上来呢?那就必须提到《黄帝内经?素问》里的一句话,叫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是身体的守卫,也是少生病、不生病的根本之所在。 人体之气根据其来源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又叫元气,禀*于父母。后天之气来源于饮食营养和吸入的清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称为“正气”。如何提升正气,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入手,那就是提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具体如何去做呢,我们可以从“正”字(图1)略窥一二。“正”这个字上面有一个“一”。古人用“一”来代表天,代表道,代表宇宙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正”字下面有一个“止”,意思是说,“止”于“一”,遵循自然规律,方为正。文字载道,提示我们,只有调整孩子的*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使其合乎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好地发挥人体本有的自我纠偏能力。 人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在天地这个宇宙的大交响乐中,和万事万物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互相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实我们所接触的人、事、物、环境,以及大自然,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自身的气。我们的身体是一种气的表现形式,意识、情绪等亦是如此,只不过一个表现为有形,一个表现为无形,同属于人的一体两面,而且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 所以,养护孩子的“正气”,靠的不仅仅是吃有形的食物,而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食气”“采气”。 安定孩子的心神是首要的,神定方能气定,气机就不容易乱。此外要多接触自然环境,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因为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以及内在的“浩然之气”都是提升正气的方法。另外要注重顺应天地之机,做好*常的养护,减少不必要的损耗,要养护好孩子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具体怎么养脾,在本书第二章会详细解读。如果我们能早一点接触到古法育儿理念,提前了解一些备孕、孕期的知识,还能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先天之气,那就*加**了。 厌食和能吃,都可能是脾虚 说到脾虚,可能有些家长了解一些,知道脾虚的孩子不爱吃饭、吸收不好、长得瘦小、面色差等等。但有些孩子很能吃、食欲好、不挑食,可以说来者不拒,刚吃完饭一会儿就说饿,而且大便很多,好像吃多少拉多少一样。有些家长还会心里乐开花,引以为豪,不一定会联想到脾虚。殊不知,这也可能是脾虚的一种表现,确切地说是胃强脾弱。 为什么孩子已经脾虚了还特别能吃呢?脾胃共同组成人的“后天之本”,胃是腑,主要发挥*纳食物的作用。脾是脏,主要作用是将食物转化为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当胃有热,但脾又虚的时候,孩子就容易出现吃得多但运化不了的情况。当然不是所有胃强脾弱的孩子都会拉得多,还有不少会呈现便秘的状态。我们看表面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不同的症状,本质还是气虚,即气化功能和气机*影响的问题。 现在,能吃能拉不知饥饱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都是从小被过度喂养,把胃给撑大的。孩子的胃就像一个被吹大的气球,需要调多久能恢复常态就要看孩子脾胃*伤的情况了。 之前因为不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过度过多的奶粉喂养把孩子伤到了。孩子看到什么都想吃,什么时候都感觉吃不饱,而且吃了很多还浑身没有劲,不爱走路,爱长痱子,常年湿疹,脾气不好。接触了古法育儿理念以后,通过一年的饮食忌口和健脾推拿,我的努力终于看到了希望。终于有**,孩子对我说,妈妈我饱了,这句话对别的妈妈来说也许稀松平常,对我来说,太难能可贵了,不禁让我热泪盈眶。健脾以后,孩子不仅可知饥饱,痱子很少有,**不愈的湿疹好了,皮肤变柔软了,孩子变得爱跑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 ——@熊熊 我是个二宝妈妈,没接触妙手莲华之前,一直以来让我发愁的是觉得小宝体质不好,老生病。我家宝吃得特别多,住酒店早上吃自助餐他能嘴巴不停地吃上一两小时,从各种面包、玉米、饼干、酸奶,没有什么他不爱吃的。那时候觉得孩子能吃真好,不用像其他妈妈那样追着喂。无知真是可怕!在这种情况下,我家小宝的脾胃已经失调了,而我们根本不知道是吃惹的祸。我家阿姨也有个误区,她总觉得孩子看着瘦,老想给孩子吃多点吃胖点儿,但是一吃多就生病,生完病又瘦了,又想给孩子多吃点长点肉,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忌口以后,一开始是生病期间严格忌口,后来平时尤其早上少吃,看孩子吃得差不多了就从饭桌旁抱走。同时给孩子健脾推拿,改变慢慢出现了,宝宝开始知道饥饱,一周两周甚至一个多月都不生病了…… ——@我不是黄蓉 所以,我们要知道,孩子老觉得饿,不是因为食物真的吃得少,而是脾虚,所吃的食物不能充分被脾转化为“气血”。虽然吃得不少但身体的反应是“营养”不够,总觉得饿,还会吃很多,但孩子面色看上去并不红润,甚至发黄,缺少光泽。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顺着孩子的性子,让他使劲吃,因为孩子本身就是脾虚,消化能力弱。如果顺着孩子胃口吃,只能越补越糟糕,很容易“积食”,进而导致脾*虚。所谓“高营养”的荤腥肉类食物,中医认为大都比较难以消化,且容易产生痰浊湿热,损伤脾胃。 对于脾虚引起的吃得多、容易饥饿,要从根本上改善,需要解决孩子“脾虚”的问题。这样的孩子,只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健脾,就会发现孩子不总是喊饿了,不再一顿吃那么多了。虽然孩子吃得少了,但脸色变化了,身上的肉也长了,个子也高了,也不容易感冒咳嗽了。此外,一定要让孩子细嚼慢咽,劝孩子不要一顿吃得过饱,饮食结构要做调整,减少肉蛋奶的摄入量,可以适当多给孩子吃一些健脾作用较强的食物。 孩子脾气大,不光是性格的问题 中国文字寓意深远,字里蕴藏着各种奥秘,例如脾胃与脾气。孩子的生理特点是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为什么脾虚的孩子容易脾气大、肝火旺?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主疏泄,与情绪相关,肝木出了问题,会影响脾土;反过来,当脾土虚弱,则肝木也容易出问题,这叫“土虚则木摇”。因为脾虚导致的情绪疏泄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常见。其实自然界也存在土虚木摇的现象。包括孩子性格上的一些问题,也和身体有关,比如胆子小、常哭闹,这样的案例我接触不少。有一位妈妈说她家孩子原本比较开朗,因为过度饮食和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孩子脾胃功能遭*到严重损伤,孩子变得阳气不足,胆子小,出去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到医院检查时,医生说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后,通过忌口和健脾推拿,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肝、脾不和还容易引发抽动症。我曾经指导过上百位抽动症孩子的家长,从给孩子调理脾胃入手,结合其他的一些方法,使孩子抽动症的症状获得很大的改善乃至基本不复发。所以《金匮要略》里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个过程也称为“扶土抑木”。 孩子脾虚又能吃,所以总是积食,基本上都是见招拆招,咳嗽推咳嗽,积食推积食,平时做好脾胃保健,大概6月中旬突然发现孩子没有抽动症的表现了,有种意外惊喜的感觉。 ——@DL 我家推脾虚痰聚的方子基本没有断过,孩子有很大改变,不清嗓子了。以前上课总清嗓子,弄得同桌总告老师,老师就把他自己安排一个人坐。昨天放学回家,说老师把他安排和别的同学一起坐,他自己说他**高兴。 ——@AAM 我家孩子去年4月出现抽动的症状,一直到6月都比较严重,清嗓子,动嘴巴,有时候胳膊肌肉也会抽动。7月初我在牛妈那里学了推拿,同时注意忌口,8月份就改善很多,现在只是偶尔出现抽动,和吃的关系很大。 ——@SYD 此外,有的孩子头发容易向上竖着长,如“怒发冲冠”,家长或许会认为这是有个性,其实是脾虚肝火旺,肝的气机是以升发为主。如果“肝火”太大了,肝气向上太过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怒发冲冠”,所以头发竖着长的孩子也多是脾虚。消化吸收功能不好,而且脾气急躁、易怒。竖着长的头发,因为脾虚导致气血滋养不足,发质通常也比较差,头发黄、缺少光泽。这样的孩子一般还会有其他的“脾虚”表现,比如食欲不好、挑食、爱趴睡、面色黄、有眼袋、大便不成形或者是干球状等。 医家**: “本书结合牛妈个人的经历感悟,以及她所服务过的妈妈们的养育案例,跳出了疾病的框架,能够以“气”入手,从备孕、怀孕、生产乃至育儿的整个过程,去梳理上百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这**难得。” ——林杰医师 “牛妈用她亲身的经历以及无数妈妈的故事,真切地告诉我们,其实,疾病只是一个警示。如果我们认识到了,就会明白原来“家长的错误的养育方式和**情绪,会导致孩子的疾病”。作为家长,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认真学习中医育儿的知识。” ——中医博士罗大伦 “如何养出一个正气满满的孩子,建议每一位家长读一读此书。只要明白了其中的古法育儿之“道”,自然就会明了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处理方式,至少能够达到少走弯路,不去伤害到孩子的身体。” ——林杰医师 “牛妈从上百本的典籍中汲取的养育孩子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站在一个高度去看待生命、看待疾病、看待孩子。我诚挚地**每一位家长读一读此书,把中医古法育儿理念活出来、用起来。” ——中医博士罗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