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青少版)/一生必读的经典世界10大名著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只不过是他的笔名,可他却以这个笔名成了享誉**的文化巨人,知道他真名的人其实并不多。1835年,他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弗罗里达村。塞缪尔4岁的时候,他们一家迁到了位于密苏里州境内的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巴镇。河边茂密的森林,美丽的自然风光,在他幼年时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马克·吐温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于是为了谋生,他就到当地的印刷所做了一名学徒工。因为他所做的工作,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多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所以他渐渐萌生了走出去的念头。后来,他孤身一人去巴西探险,而且还曾掌舵乘蒸汽船穿过密西西比河。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从专门测量水深的船员那里突发灵感,取自己的笔名为“马克·吐温”,是“水深十二英尺”的意思,因为人们说只有水深超过十二英尺,轮船才能顺利通过河面。 后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马克·吐温不幸失业。正好当时掀起了一阵淘金潮,他也自然地被卷了进去。为此,他还专门购买了一片土地,然后便在这片土地上,埋头致力于挖金矿的事业。结果他什么也没找到,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到一家报社工作。这家报社出版的报纸,就是发表他的**个短篇小说并获得广泛好评的《加利福尼亚报》。 1870年,马克·吐温结婚了,三年之后,他们便迁到了哈特福德市,并在那儿定居。他的大部分作品部是在1875年-1885年创作的,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还有被许多人认为是他的作品中*伟大的著作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8**年,他又出版了《亚瑟王朝中的康涅狄格扬基佬》,《傻瓜威尔逊的悲剧》也在1**4年出版。 马克·吐温的晚年是在不幸中度过的。他的女儿死去不久,妻子也撒手离开了人世。遭*沉重打击的马克·吐温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此也抛弃了使他一举成名的特有的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而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望之中。1910年,75岁高龄的马克·吐温在康涅狄格家中,因病与世长辞。
内容简介
早晨,太阳升起来了,静静的村子沐浴在朝霞之中。早饭过后,波莉姨 妈领着汤姆、希德和玛丽做了祷告。祷告词是《**》中的文字,其中还掺 杂着一些姨妈自己的发挥,两者被牵强地糅在一起。然后,姨妈像《**》 里站在西奈山巅的摩西一样,吟诵了摩西律中*严厉的十诫。 做完祷告,汤姆开始一本正经地着手背诵《**》。希德几天 前就把他该背的段落记牢了。汤姆则选择的是基督《登山宝训》的一部 分,因为这部分是全文中*短的部分。半个小时快过去了,他对要背的内容 已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不过,仅此而已,因为他此刻已经心不在焉, 两手不停地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拿着玛丽表姐刚送他的崭新的“巴 露牌”小刀,在碗橱上乱刻,当他正准备对衣柜下手的时候,却被玛丽口L{ 去换衣服,准备上教堂的。 玛丽递给汤姆一脸盆水和一块肥皂,让他好好梳洗一下。汤姆走到门外 ,把脸盆放在那儿的一个小凳子上,俯身在脸盆边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洗 脸。转眼的工夫,他便洗完了脸。他走进厨房,闭着眼睛伸手去摸毛巾。脸 上的肥皂水直往脖子里淌,算是他洗过脸的证明。可是,当他拿开毛巾,露 出脸庞时,洗干净的地方只限于两个腮帮子和下巴上面,下巴以下和腮帮子 两旁,还有很大一片没有沾过水的地方还是脏兮兮的。 “汤姆,这算是洗过脸了吗?”玛丽表姐向汤姆问道。 “好吧,我承认,我洗的是不太干净。” 玛丽表姐把汤姆重新拉到脸盆跟前,帮他收拾。她把汤姆上上下下仔仔 细细梳洗打扮了一番,汤姆的脸才不是白一块黑一块了。后来,玛丽把汤姆 的一套衣服拿了出来,这套衣服已穿了两年,只在星期天去教堂时才穿。汤 姆自己穿好以后,玛丽又帮他“整理”了一番。她把汤姆那件整洁的上装的 衣扣统统扣上,一直扣到下巴底下。 这一下,汤姆显得极漂亮,但也极不舒服。因为穿上衣服要注意保持干 净,这对他是种约束,所以他心里很烦。他嘟囔着,埋怨大人老是让他干自 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可是,玛丽表姐却劝他道: “汤姆,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啊。” 汤姆对表姐的说教十分不乐意,一边大喊大叫,一边穿上了鞋。 收拾利索之后,三个孩子就一起动身去主*学校。那是汤姆*深恶痛* 的地方。但是,希德和玛丽却**喜欢那里。教堂是一座已有些年头的建筑 ,可以容纳全村的男女老少。主*学校的上课时间是从早上的9点到10点半 ,之后,就是做礼拜。 在教堂门口,汤姆和一个小孩打招呼: “贝利,你有黄色的纸票吗?” “有啊。” “你要什么东西才换呢?” “你准备用什么换?” “一块糖和一个钓鱼钩。” 贝利对这两样东西很满意,于是,双方做了交易。接着,汤姆用两个白 石头子换了三张红纸票,又用其他一些小玩意儿换了两张蓝色的纸票。当其 他的孩子走过来时,汤姆又拦住他们,继续交换各种颜色的纸票。这样换了 有十几分钟,汤姆才和一群穿着整齐、吵吵嚷嚷的小孩一起走进教堂。 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