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女(精)

邹氏女(精)
作者: 章诒和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邹氏女(精)
ISBN: 9787549555628

作者简介

  章诒和,安徽桐城人,生于重庆,居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顺长江,水流残月》《这样事和谁细讲》《刘氏女》等,并和贺卫方合著有《四手联弹》。

内容简介

清晨,张雨荷往铝质双耳饭锅里扔进一勺剩饭 , 加水,加切细的青菜,大火煮开,加盐,搅两下,盖 上锅盖,焖十分钟,做成一碗南方人喜吃的“菜泡饭 ”。 原本青菜丝是应该用油炒熟才香,但经过底层磨砺, 她习惯了简陋、草率。再从玻璃瓶里夹出一块玫瑰腐 乳——这便是早餐了。胡乱吃下,之后漱口,把短发 用木梳“刨”两下,连镜子也不照,知道自己再收拾 也 是一副倒霉相。拎上仿革黑提包,锁了房门,走出了 机 关宿合。 起风了,吹动了马路两侧的梧桐树,树叶沙沙作 响。离开省城整整十年,重返城市,觉得唯一没变的 就是人行道上的老梧桐。 一九七八年秋,张雨荷跨出了监狱大门。这在很 多 人的意料之中,因为在她的现行反革命罪行里,最重 要 的一条就是恶毒攻击伟大旗手江青同志。一九七六年 十 月旗手倒了,张雨荷出狱的机会就来了。一年后,s 省 法院宣布“无罪释放”,人也回到省城。公安厅负责 她 的冤案纠正工作,开了个省直文化系统的平反大会。 会 上她最后一个发言,都以为要热泪盈眶地千恩万谢, 谁 知只说了一句:“我好歹走在了有阳光的路上,可惜 更多 人死在了没阳光的地方。”主持会的公安厅负责人的 脸 立马“黑”了。 文化厅负责张雨荷的政策落实工作,找她谈话。 她对人事处处长说:“我有两条要求。一、不回剧团 , 因为十年前就是从那儿抓走的。二、我要住机关宿舍 , 好歹一间就行。因为机关宿舍有食堂,我懒得做饭。 ” 人事处处长想了想,说:“我尽力吧。” 张雨荷口气柔和地说:“不给房子,我就住到你 家。” “你敢?” “你看我敢不敢。别忘了,我是从大牢里放出来 的。” 文化厅的最高长官是厅长,这一任的厅长姓伍, 单 名柏,是一个全国知名女作家的亲侄,喜欢舞文弄墨 , 省报上常有他不长也不短的散文,写写风景名胜,说 说 文坛掌故。伍柏对张雨荷安慰道:“放你半年假,四 处 走走吧!回来的时候,你的工作安置和房子问题,大 概 就基本解决了。” “好,我等着。” 张雨荷从南京、苏州、上海、杭州转了一圈回来 。 果然,伍厅长说到做到。工作安排好了,在文化厅剧 目 室当干部,道地闲职,绝对冷差。上班无非是喝茶、 看报和闲聊。若有歌舞、戏剧、曲艺演出,就去礼堂 、 戏院泡上一个晚上。第二天剧目室评估演出,张雨荷 低 着脑袋,一遍一遍看说明书。同事叫她发言,她说: “我 刚出狱,现在只会骂人扯谎偷东西,专业知识全忘了 。” 这话把剧目室主任气得够呛,跟伍柏厅长说:“ 把 她调走吧,有这个人跟没这个人_样。” 伍柏瞥了一眼:“人家关了十年,没疯就是好的 。 等恢复了灵气,兴许你还赶不上她。” 张雨荷的住房也分配好了,是机关宿合没人要的 一间“三无”小平房。所谓“三无”即无卫生间,无 厨 房,无日照。之所以没人肯住,主要原因是最后一条 , 嫌二十四小时无日照,人称“阴宅”。张雨荷二话不 说, 扛着铺盖卷,搬了进去。她不嫌,这比住牢房强多了 。 她不买家具,到机关库房去找,那里破桌椅,破衣柜 , 破书架,一应俱全,张雨荷挑了几件拉到“阴宅”, 烧 一大锅开水,放点碱粉,把所有的旧家具烫过,拿刷 子 刷上几遍,再晾干,就用了起来。老家具咋啦?收过 尸 的她,死人的东西也敢用。 以往的张雨荷爱说笑。不承想,平素所讲的闲话 、 怪话、牢骚话、落后话、反动话在“文革”中被一一 揭发出来。她在剧团供职,演员揭发的时候,添油加 醋,绘声绘色,有的还加上表演。原本很普通平淡的 一句话,经过形象化处理,都成了射向社会主义和党 的支支毒箭,饱含恶意。出狱后的她,决心接受教训 。 偌大一个省文化厅上下几十口,她谁也不搭理,唯有 两 人例外。一个是食堂卖饭菜的黄大妈。中饭,晚饭, 张雨荷餐餐顿顿都提前来到食堂。端着两个大大的搪 瓷碗,候着。黄大妈在哪个窗口卖饭菜,她就站在哪 个窗口。小玻璃门儿一拉开,张雨荷总是笑眯眯地叫 声:“黄大妈!”又笑眯眯地看着热腾腾的米饭和香 喷 喷的炒肉,盛进自己的碗里。临了,还不忘笑眯眯地 说 上一句:“谢谢啦!”时间一长,话就多了,张雨荷 常 向她请教:“猪肝汤怎么做才香?”“蒜苗炒腊肉, 你是 怎么做的呀?”周日,机关食堂关门,张雨荷自己烧 菜。 到了周一,她会主动向黄大妈汇报自己的“烹饪”心 得。 两人亲热极了,黄大妈给她的饭和菜总是比别人多。 其 实,张雨荷原本就会烧菜,她不过是装傻卖乖罢了。 这 是监狱里带出来的毛病,女囚们个个讨好犯灶的炊事 员,只为碗里能多上两口饭,一勺菜。 张雨荷搭理的第二个人,是文化厅传达室的李大 爷。剧目工作室只有一份省报,这张省委机关报,她 在 大牢里足足朗读了十个春秋,现在都“条件反射”了 : 瞧见报头,人就晕。她从读中学开始,就喜欢翻阅报 纸和杂志。家里,父母订阅了《光明日报》、《文汇 报》、 《中国青年报》,且一定就是十几年,直到“文革” 抄 家,扫地出门为止。外省的报刊杂志,文化厅里也是 有 的,不过都是给处长级以上干部订阅的。 张雨荷跑到传达室,亲热热地叫着:“李大爷! ” 接着跟李大爷商量:“每天清晨能不能把《文汇报》 和 《光明日报》先让我翻翻,之后,再分别送给电影处 处 长和艺术处处长?” 李大爷问:“这两份报纸,你要翻多久?” “顶多半个小时吧。”李大爷点点头,算是答应 了。 “啪”的一声,张雨荷把准备好的一袋上海奶糖 撂 到三屉桌上。 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