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探源(精)/大家小书
作者简介
吴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省海宁硖石人,**学者、红学家,也是具有真知灼见的词学家。吴世昌先生的词学理论,崇尚一个“真”字,填词要“讲真话”,研究词及词学要符合其本来的真实面貌。吴世昌一生为人存真、治学求实。他从不人云亦云。他主张独立思考。在原则问题上,他从不退让,永远保持着勇于追求真理的蓬勃朝气。“读书常不寐,嫉恶终难改”,这是他《七十自述》中的诗句,也是他诗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内容简介
在1927年有一个收藏家要出让一部残抄本《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有人要卖给胡适,他“以为‘重评 ’的《石头记》大概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当时竞没 有回信。不久,“新月书店的广告出来了”,胡适这 才“出了重价把此书买了”。新月书店的“广告”说 什么,胡适没有说,我在海外也找不到。但新月是出 版商,并非贩卖旧书的铺子,它的广告当然是预告重 印此书的出版消息,预约发行。这个稿本如果给新月 印出来,便不成秘本,大家都可以研究了。所以先以 为“没有价值”的本子,一见到有广告要印行,他便 不惜“重价把此书买了”。从此以后30多年,这抄本 变成了红学**绩溪胡氏的“枕中鸿宝”。 这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残本共十六回(一 一八,十三一十六,二十五一二十八)。胡适在他的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中,竟说他的“脂本抄 于甲摩(1754)”,又说,“我看了一遍,深信此本是 海内*古的石头记抄本。”从此以后,这个本子便一 直错误地被称为“甲戌本”。他虽没有说脂砚斋是不 是就在这个本子上写他的评注,但在“脂本抄于甲戌 ”的下文,接着说“其‘重评’有年月可考者,有第 一回(抄本,页10)之‘丁亥春’(1767),有上文已引 之甲午八月(1774)”。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本子上的 评语是不是出于脂砚亲笔?如果是的,则其年代很容 易确定;如果不是,那就不能把抄录年代提到此本* 初收藏者所写的曰期之前,也就不能说这是“海内* 古的抄本”。因为即使在那时,有正书局用以石印的 那个戚蓼生序本④,由于它只有*初的一些脂评,也 许*要“古”些。这个十六回脂评残本的年代问题, 只要影印出来,便可解决。但直至1961年2月@,它依 然是胡博士的“枕中鸿宝”,没有见天*。他那篇文 字,目的在给读者一个含糊的印象:这是脂砚亲笔的 评本。 在1 933年胡适又发表了一篇《跋乾隆庚辰 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由原书之巨和脂评之多 ,反衬出胡适那篇文字可惊的贫乏。可是在那里,他 居然也透露出一个消息:原来这个七十八回的抄本, 和他的一向夸为“甲戌本”的十六回残本,都是过录 脂评本的抄本。(而它们的底本,又是作者原稿的抄 本。)另外,他又发现了评者“脂砚斋即是曹雪芹自 己”,“‘脂砚’只是那块爱吃胭脂的顽石”,“‘ 脂砚斋评本’即是指那原有作者评注的底本,不是指 那些有丁亥甲午评语的本子”。他先用“自传说”把 曹雪芹和贾宝玉等同起来,又用“爱吃胭脂的顽石说 ”把脂砚斋变成了曹雪芹。这条公式看来既方便,又 可信,也很动人。无奈就是这位“腊砚斋”,在他的 “海内*古”的“甲戌本”**回中,用朱笔写着汶 样的评语: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 泪亦待尽……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 何幸,余二人亦得太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 这个记雪芹逝世的“壬午除夕”,是胡适据以考 订雪芹生卒年的主要论据,他的许多别的考据也是依 此卒年而来的。他居然这样容易用“脂砚即营雪芹” 这支矛,来刺破他的一切考据的盾。似乎他在1933年 见了“庚辰”本,就忘记了自己在1928年根据“甲戌 ”本所写的大作,因为当他贡献这个新的“大胆的结 论”(不是“假设”)的时候,并没有“小心的”在“ 海内*古抄本”中“求证”,而且也没有说明他这个 矛盾应该如何解决。P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