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贝类毒素生物学研究与应用
作者简介
张晓玲,女,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工作,2017年2月调入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至今,担任海洋化学系系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有害藻类研究学会(ISSHA)、国际毒理学会(IST)、美国微生物学会(ASM)会员、ABI创立人。承担国家省部级等课题12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与面上项目。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72篇,申请发明专利22项,获得荣誉与奖励5项。担任中华医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受邀成为国内外学术期刊JCB、食品科学、海洋渔业等审稿专家。
内容简介
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是全球典型的生态灾害。包括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严重危害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海洋渔业、近海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巨额经济损失。其还引发种类繁多的藻类毒素(Phycotoxins),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已发现的各类藻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PSP)的分布范围广、毒害事件发生频率高、对公众生命健康危害最严重。本书开篇第一章首先介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1.1有害藻华与藻毒素 海洋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微型(几微米到几毫米)浮游藻类,构成了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浮游藻类吸收光能,利用水体中的碳、氮、磷等物质合成有机物,并通过食物链传递支撑着庞大的海洋生态系统。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部分藻类可迅速生长或聚集,使海水中藻细胞密度骤增,导致海水颜色改变,即赤潮(Red-tide)。但赤潮并非全部为红色,由于赤潮引发物种的不同,赤潮发生时海水会呈红、绿、灰及褐色等颜色。如部分微藻如定鞭藻(Premnesiophyceae)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可引发褐潮(Brown-tide)。大型绿藻如浒苔(Enteromorpha)或石莼(Ulva)及微绿球藻(Nannochloris)可引发绿潮(green-tide)。 本书主题紧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海洋环境热点——赤潮,精选赤潮藻毒素中毒性最强、分布最广且危害最严重的麻痹性贝毒(PSP)为切入点,整合国内外相关领域包括本研究团队在内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科学设想,立足PSP的生物学及其实际应用进行深度刨析,将为多学科领域内的潜在读者群提供科普性与学术性兼备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