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与小孩(2)
作者简介
赵洪云,毕业于中科大、清华,曾为北大计算中心工程师,“贝多钢琴学习陪练机”发明专利拥有者,*是一立有爱心、耐心和智慧的父亲。
内容简介
思想的声音 小孩练一首很抒情的钢琴曲。 正好找到钢琴家的演出视频。 特写镜头中一位老者, 闭着双眼,脸颊两行泪。 爸爸,他哭什么啊?小孩问。 他被琴声感动了。爸爸说。 他能听懂这个曲子里面的故事?小孩问。 爸爸说,这个曲子里的故事,可能没人说得清。 就连作曲家本人也说不清的。 如果作曲家真的能够说出这个故事出来, 这个曲子反而没有意思了。 有些音乐是不需要具体解释的。 那他其实是没听懂,对吗?小孩问。 这样的音乐不是要人听得懂,爸爸说。 音乐本身其实就是一股力量。 这个力量,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 耳朵。 如果我们静静地聆听,安静地感*, 就会触动我们思想中的某个地方。 在思想中产生一种回声。 我们思考,心中好像有个声音在说话。 我们喜、怒、哀、乐,心中似乎也在发出某种声 音。 愤怒的时候,心中可能会喊叫。 兴高采烈的时候,心里也会发出笑声。 每个情绪中,我们心中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音乐的声音就会与我们心中的声音发生重叠和碰 撞。 我们的心,就像房子一样,和音乐的声音共鸣。 欢快的音乐,会触动我们欢快的情绪, 我们自然会想起欢乐的事情。 忧伤的音乐,就会触动我们忧伤的情绪, 我们就想起那些忧伤的事情。 人类的思想,自古以来,都是相通的。 就跟书上的那些文字一样。 古典音乐,就是思想的声音,一代传一代。 你看,音乐是作曲家写的。 他总是在某种情绪和背景下写出这样的曲子。 每个人经历的事,经历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我们每个听者,也不可能跟作曲家有相同的经历 。 演奏者,也不可能跟作曲家有一样的经历。 所以,演奏者需要把这个曲子变成自己的。 就好像这个曲子是我自己写的一样吗?小孩问。 爸爸想了想,说,就好像这个曲子讲的是我自己 的事。 比方说,我听这首曲子,就好像从梦中醒来。 可能梦中想起了好多童年的事。 那时候,爷爷奶奶健在,爸爸妈妈还年轻。 爷爷给我讲故事,奶奶背着我去看戏。 现在想起来,我心中还装满了幸福和快乐。 可是,回过神来才想起,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 爸爸妈妈也已经老了,不再容光焕发。 爸爸头发掉光了,妈妈脸上也满是皱纹。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伤心起来。 这时候,我心中其实是感到幸福的。 但是幸福中,又含着淡淡的忧伤。 所以,我没有爆发喜悦,也没有大声痛哭。 只是,独自在被窝里,眼泪悄悄地流。 小孩听到这里,把头朝向窗外。 爸爸知道,小孩的眼里已经泪水模糊了。 爸爸停了停,接着说, 这种情绪,其实就是生命带给我们的真实情绪。 这样的音乐,也就好像有生命一样。 演奏的人,把自己像水一样融到这个乐曲里去。 如果你能弹出自己的这种感*, 那么,听的人,也会跟你有一样的感*。 那位老者一动不动,只是安静地聆听,感*乐曲 传达的 情绪。 他流泪了,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他是不是也想起童年的事了?小孩问。 爸爸回答说,那可能不一定。 其实,每个听者的具体感*都不会相同。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空气一样,越是清新的空气,越没有具体的 形状。 雾霭和沙尘,反倒容易清晰可见。 只要我们能有幸呼吸到这股清新, 我们的心,就像被雨水洗涤过一样。 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为之一振, 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幸福。P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