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导尿
作者简介
陈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曾赴意大利,美国留学。现任世界中联盆底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CUA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 CUA尿控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激光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泌尿外科研究所尿控研究室主任,湖北省腔内泌尿外科学组委员,湖北省性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性学会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Urologia》编委,《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副主编暨编辑部主任,《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他课题7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主编《神经源性膀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参加《泌尿外科手术学》等十余部教材及专著的编写。
内容简介
间歇性导尿系指经尿道或腹壁窦道规律插入导尿管,排空膀胱或储尿囊内尿液后立即移除导尿管的排尿管理方法。与经尿道留置导尿管,或经耻骨上膀胱造瘘留置造瘘管等其他排尿管理方式相比,间歇性导尿在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较广泛,其不仅可以安全、有效地解决患者排尿问题,还能*大限度地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总体治疗费用。 在人类发展史上,因受主观认识和导尿器具客观条件的限制,*早的导尿方式为间歇性导尿。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泌尿外科医生Frederic Foley发明了气囊导尿管,才改变了这种局面。气囊导尿管的问世,使得无论是对于男性患者还是女性患者,长期还是短期留置导尿管引流都成为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临床中开始广泛使用留置导尿管导尿。但在随后的四十余年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留置导尿管相关的、无法避免的尿路感染频发问题成为临床专业人士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脊髓损伤继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路感染问题尤为突出。这促使学者们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既往的膀胱管理方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Lapides将自我清洁性间歇性导尿引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间歇性导尿继而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普及和推广。 欧美等国已经建立了临床上较为科学、规范的间歇性导尿技术流程体系,诸多患者能从中受益。2000年,欧洲泌尿外科护士学会(EAUN)成立,并发布泌尿科*佳护理实践循证指南。2013年EAUN首次以手册的形式发表导尿术指南,全面介绍了间歇性导尿的基础理论及实践指导建议,并且定期更新该指南文件。然而,我国间歇性导尿技术开展相对较晚,相关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匮乏。迄今为止,许多医护人员对间歇性导尿技术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及不足,这种状况限制了间歇性导尿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随着神经泌尿学及尿动力学在国内的发展和普及,该状况近几年开始有了一定改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有关间歇性导尿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这项技术也在康复医学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等多个学科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许多患者也从传统的长期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转向应用更为科学的间歇性导尿以管理膀胱,维系膀胱功能的长期健康。但即便如此,国内还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间歇性导尿指征、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中文书籍,大多数报道零散地刊发在一些专业性杂志上,不利于间歇性导尿临床工作的开展。 为此,编者在二十余年工作实践基础上,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经系统分析和审核后编写本书。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间歇性导尿的发展史、应用解剖、适应证、方法及并发症等方面内容;同时,对相关疾病和合理构建间歇性导尿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以期能够帮助广大医护人员正确、规范开展间歇性导尿,帮助有间歇性导尿治疗需求的患者理解和执行间歇性导尿操作,从而让更多的群体获益。 本书适用于泌尿外科、康复医学科、神经科、骨科和妇产科等多个专科医疗护理工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强调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用性,适合各专科医生和护理人员阅读。本书也对间歇性导尿操作,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尽管已经尽可能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有一定的间歇性导尿指导和研究经验,但是由于编者自身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及资料收集有限,加之间歇性导尿研究领域迅速发展,本书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备校正。 本书涉及泌尿外科、康复医学科、神经科、骨科和妇产科等多个学科医疗护理工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强调理论的同时,更加着重实用性,适用于各专科医生和护理人员阅读,并对进行间歇性导尿患者操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