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儒学:儒家思想系统的重建(精)/尼山文库

生活儒学:儒家思想系统的重建(精)/尼山文库
作者: 黄玉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60.00
折扣价: 107.20
折扣购买: 生活儒学:儒家思想系统的重建(精)/尼山文库
ISBN: 9787100240529

作者简介

黄玉顺,男,1957年生,成都人。曾任四川大学教授(2000—2010);现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大学教授(2010-)。兼任世界儒联执行委员、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发表文章二百多篇。出版学术著作《易经古歌考释》(1995、2014)、《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2006)、《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2006)、《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生活儒学”论集》(2009)、《儒学与生活——“生活儒学”论稿》(2009)、《生活儒学讲录》(2012)、《儒教问题研究》(2012)、《中国正义论的重建——儒家制度伦理学的当代阐释》(2014)、《中国正义论的形成——周孔孟荀的制度伦理学传统》(2015)、《从“生活儒学”到“中国正义论”》(2017年)等。

内容简介

生活儒学在总体的致思进路上,是在与现象学—胡塞尔、舍勒,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这种对话既非“以西说中”,也非“以中说西”,因为按照生活儒学的想法,任何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中”(如所谓“中国哲学”)或者“西”(如所谓“西方哲学”)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这种对话实质上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的展开,亦即生活本身的一种显示形态。 这个总体致思进路分为三大步骤:破解—回归—构造。 生活儒学这种致思进路,表面看来似乎相当于胡塞尔、海德格尔那样的“奠基”(Fundierung / Gründen)。然而实际上,现象学的所谓“奠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海德格尔接着康德讲的“形而上学的奠基”,对于形而上学本身来说乃是外在的,亦即是从在形而上学之外的生存论分析中去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把大约对应于这种奠基的工作称为“形而上学的本源”问题;而在胡塞尔,“奠基”却是形而上学的内在的奠基,亦即是从在形而上学之内的先验意识之中来寻求解决“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我们把大约对应于这种奠基的工作称为“形而上学的基石”问题。对于生活儒学来说,这两种“奠基”处在完全不同的层级上:基石作为基础,本身就是形而上学这座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本源则是在形而上学之外、之下,支持着整个形而上学建筑的地基。这就是说,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将形而上学奠基于纯粹先验意识的本质直观,其实跟康德一样,是在用形而上学来为形而上学奠基,但我们知道,房子是不能为房子自身奠基的;而海德格尔所谓“基础存在论”的生存论分析,归根结底奠基于作为一种存在者的“此在”(Dasein),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主体性的设定,也就是说,实质上仍然还是一种形而上学。此在之为主体性设定,是因为此在乃是“人”这样的“存在者”(Seiende),而非“存在”(Sein)本身。此在固然向来与存在本身发生着交涉,可是所有形而上学的主体性都与存在本身发生着交涉,这能说明什么呢?它能说明此在的本源性吗?显然不能。此在向来不是“向来”的,而是“后来”的。海德格尔之所以必须将此在设定为“向来”领先的,是因为他不可能从源始的存在本身推出此在,而这又是因为存在本身被设定为异在于生存的东西,即本来就是与此在无关的东西。这样一来,海德格尔的奠基观念在根本上就没有超越胡塞尔。 有别于此,生活儒学把自己的类似“奠基”的工作理解为这样一种更为彻底的致思进路:通过破解传统儒学,而回归作为大本大源的生活本身(这里,生活本身并不以“此在”、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并在作为源头活水的生活感悟的地基上,重新构造儒家形而上学。这样一来,生活儒学遵循着这样一条“中道”:既克服旧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本”性,也反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形而上学”立场。换句话说,生活儒学是要在一种崭新的地基上——从真正的本源上——重建儒家形而上学。 在生活中重建儒家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