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
作者: 王春永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
ISBN: 9787515325606

作者简介

王春永,70年代生人,现居深圳,出版有:《博弈论的诡计》,《活得轻松的心理法则》,《教子有方》等图书。

内容简介

淬火效应:怎样让孩子面对挫折? 在很多现代家庭中,对挫折教育都是存在误解的 ,而且这种误解有可能让父母和孩子都受到困扰。 在生活中,孩子是全家的心头肉,大人们都是围 着他转,处处充当「保护伞」,他做了什么事都是「 真好啊,太棒了」「还是你厉害」。所以,孩子的自 信心超级爆棚。可是,这也让他们越来越受不起失败 了,越来越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娇生惯养,依赖感会 越来越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妈妈给三岁的女儿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 完后,妈妈问女儿:「你和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掉 进缸里,你该怎么办?」 女儿想了想,认真地说:「去找司马光呀!」 如何面对挫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比如你现在可以说正在经历挫折)。而这,也恰恰是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原因。 锻造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工匠会快速 将其浸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处理,这样工件的性能会 更好。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被心理学家称为「淬 火效应」。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淬火」,也就是要 经历一点挫折,正如英国儿童心理专家卡特邦奇所说 :「过于幸福的童年,常常会造成不幸的成年。很少 遭受挫折打击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环境和复 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但是,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挫折 教育就是为孩子人为地制造挫折,然后让他习惯挫折 。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如果运用不当,对孩子的伤 害可能比娇生惯养更严重。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 ,让他对挫折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但是应当考虑 孩子的承受能力。由于年龄阶段、性格、环境的不同 ,每个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比较 敏感的孩子,就不应当一味地为了让他坚强起来,而 牺牲了他的快乐与健康。 挫折体验只是挫折教育的一个工具,真正的核心 是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认识,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经 常不会关注他的感受,在他自我感觉良好之前,世界 期待他有所成就。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所谓挫折,是指人在从事 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无法实现动机 和无法满足需要的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挫折、交际挫 折和情感挫折等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 坚强的性格,就很难有与困难、挫折做斗争的勇气。 挫折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出生在一个农村 家庭。他的父母四十得子,对他宠爱有加。 松下七岁那年上了小学,性格有点毛躁。他走路 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 一天,父亲松下三郎在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挖了几 道缺口,然后用木棍搭成一座座小桥。 那天放学,松下背着书包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 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吃饭的时候,他讲了今 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父亲坐在 一旁夸他勇敢。 父亲松下三郎在松下幸之助九岁那年因病去世, 去世前他一再叮嘱小松下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 上,一定要设置一些他能独自跨越的障碍,如果你一 味地给他提供顺境,等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必然 会经受不住打击,而产生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 但是挫折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 的心灵力量,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很容易导致孩 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自信心受到伤害,出现 「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家长特别需要掌握这点,千 万别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进行了一次实验 。他把一群学生分成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 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任何噪音。 噪音折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实验的下一个 阶段:实验装置是一种叫「手指穿梭箱」的装置,当 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强烈的噪音, 而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噪音。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