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62.80
折扣价: 37.10
折扣购买: 亨利八世(年轻的亨利)/都铎王朝
ISBN: 9787510469886
罗伯特?哈钦森是英国国家通讯社的防务记者,后成为《简氏防务周刊》的出版总监,负责图书、报刊出版和电子出版。哈钦森同时是一位充满热情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是伦敦古文物协会会员、苏塞克斯大学教会考古学方面的助理导师、宗教改革时期考古学专家,在2008年新年受勋名册上被授予英帝国勋章。 哈钦森相信英国历史中的真实故事比任何电视节目或银幕作品都更富戏剧性和感染力。在他获得高度赞誉的作品如“都铎王朝”系列中,他尽可能多地在探索研究中使用原始资料,因为“阅读人物自身在那个时代说出的特定语言,是十分有益的”。哈钦森拥有强大的叙事能力,“让叙事本身独立而纯粹”是哈钦森的写作理念,他的作品正文均一气呵成,不需要读者做出停顿,读之令人酣畅淋漓。
勇猛地夺取了英格兰王冠后,亨利七世于1485 年11 月9 日召开了第一届议会,宣布自己的王位继承权不容置疑,不仅因为他的继承权合乎法律,更因为这是上帝在不到3 个月前的战役中做出的严正审判。 那个冬天,这位博斯沃思原野的胜利者充满勇气和信心的话语回荡在威斯敏斯特的彩绘大厅里,但在亨利内心深处,却深埋着对未来的忧虑,既担忧他刚刚到手的君权,也担忧着他试图建立起来的都铎王朝的荣耀。 大法官伍斯特主教约翰· 阿尔科克(John Alcock)尽职而勤勉地呼吁所有贵族、主教和平民双膝跪地,谦卑地为国王统治的长久、幸福、富足祈祷,新国王意味深长而真诚地低声说了一句“阿门”。 莎士比亚有句生动的台词:“戴王冠的头是不能安于他的枕席的。” 这句话非常适合即将统治英格兰一个多世纪,而又风雨飘摇的都铎家族。 不安始终笼罩着亨利七世和他专横的继承者们,他们一生都面临着叛乱,有些造反者甚至差点就抢走了他们岌岌可危的王位。残酷无情地镇压叛乱成了都铎家族血脉相承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继承王位的人选也始终是个严峻的问题,因为死神最终会敲响王室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大门,往往只有王室血脉的开枝散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安尤其困扰着亨利的次子亨利八世。他屠杀了所有对王位存在潜在威胁的人,在他的新一轮抓捕中不幸落网的人也全部因叛国罪被处死,但几十年里令他最为苦恼的,是没有合法的男性继承人降生。玫瑰战争期间,约克家族在1471 年的巴尼特战役(Battle of Barnet)和图克斯伯里战役(Battle of Tewkesbury)中打败了兰开斯特家族,之后亨利七世在布列塔尼度过了14 年痛苦的流亡时光。他饱受质疑的微弱王位继承权来自他令人敬畏的母亲玛格丽特· 博福特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玛格丽特· 博福特夫人的父亲冈特的约翰(John of Gaunt)是爱德华三世(Edward Ⅲ)的儿子,她的母亲凯瑟琳· 斯温福(Katherine Swynford)曾给约翰做了25 年的情妇,后来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1397 年,《国会法案》(Act of Parliament)立法承认约翰和凯瑟琳的孩子的合法性,但10 年后亨利四世却制定了一项含混不清的法案,剥夺了他们的王位继承权。 亨利七世来自父系家族的继承权更为脆弱。他的父亲埃德蒙· 都铎(Edmund Tudor)是第一任里士满伯爵,与亨利六世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埃德蒙· 都铎的母亲瓦卢瓦的凯瑟琳(Katherine of Valois)是英国伟大的英雄国王亨利五世的遗孀,父亲欧文· 都铎(Owen Tudor) 是一名威尔士人,是凯瑟琳的服饰保管人,他们的婚姻并不合法。1461 年,在赫里福德郡的威格莫尔附近的莫蒂默斯克罗斯(Mortimer’s Cross),兰开斯特军战败,欧文· 都铎被斩首。 1456 年11 月,埃德蒙· 都铎死于瘟疫,当时他正被约克党人囚禁在南威尔士的卡马森城堡。在他去世3 个月后的1457 年,在彭布罗克城堡,时年14 岁的玛格丽特· 博福特经过艰难的分娩,生下了他的独子亨利。 通过继承获得王权总会遭到质疑,但在现实政治中,通过征服赢得王位却是不可争辩的事实。1485 年8 月22 日,在博斯沃思激战仅两小时,亨利就取得了胜利,戴上了本属于理查三世(Richard Ⅲ)的金王冠。战败的国王理查三世赤身裸体地倒在血泊中,衣服被扯光。他的遗体被匆匆扔上马背,“像一头猪或牛一样被五花大绑着”带离了战场,埋葬在兰开斯特格雷夫莱尔教堂(Church of the Greyfriars)的一座无名坟墓中,毫无光彩可言。为了感恩胜利,亨利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祭坛上献上了他的威尔士红龙战旗。10 月30 日星期日,亨利在威斯敏斯特加冕,主持仪式的大主教与两年前为理查三世举行加冕仪式的是同一人。现在,亨利要做的就是颠覆之前理查对他的冷嘲热讽,说他“不论是从父系还是母系的角度来说,血统都不纯正……因此不该获得任何头衔”。 为此,亨利立即向议会提出了两条法案。第一条是将国王的头衔定为“英格兰和法兰西国王及爱尔兰领主”。为方便起见,法案中并没有解释亨利是如何获得这个头衔的,还宣布他的统治在博斯沃思战役开始之前24 小时就已经开始。这样,当天所有反对他的人都自动被视为叛国者,他们会因此被剥夺公民权,失去生命和财产。 第二条法案就是废除臭名昭著的1483 年《王室权利法案》(Titulus Regius)。根据《王室权利法案》,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 伍德维尔(Elizabeth Woodville)的婚姻不合法,他们的孩子是私生子,爱德华三世才是真正合法的国王。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是被称为“伦敦塔里的王子”(Princes in the Tower)的爱德华五世,另一个是他的哥哥约克公爵理查,两个男孩在1483年6 月走进伦敦塔的大门之后就神秘消失了,再未出现过。杀死两位王子的邪恶杀手并未声张。有人猜测两个王子既非在塔内被杀,也非死于因疾病或战争导致的物资匮乏。都铎王室狡黠的政治宣传细致地掩盖了理查三世是否与两个王子的死亡有关,至今这仍是备受世人争议的话题。亨利七世废除《王室权利法案》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为这说明他一定十分确认两个王子已经过世。亨利很清楚,重新承认爱德华四世的孩子的合法地位,也就意味着承认两位王子已经失去的王位继承权。如果这两位王子尚在人世,那就会大大增加亨利王位的风险。 亨利颁布新法案的真正原因在于他需要巩固历经32 年的玫瑰战争造成的破坏和分裂后风雨飘摇的王国。为此,他策划迎娶了爱德华四世的长女约克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York),以团结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亨利的新法案刚好恢复了伊丽莎白的合法身份。1483 年圣诞节,亨利在布列塔尼西边的雷恩大教堂许诺将迎娶约克的伊丽莎白,1485 年10 月10 日,议会在休会之前,谦卑地请国王履行诺言。新任议长托马斯· 洛弗尔(Thomas Lovell)爵士祈愿上帝保佑这段婚姻,“为了全世界的福祉,让王室子孙满堂”。 亨利的意图并不仅仅是要依靠王后的家族背景来巩固王位,而是要作为王位征服者,以个人的名义统治英格兰。1486 年1 月16 日,教皇为这场婚姻颁发了特许令,以结束战争双方“长期以来严重的分裂和争论”。教皇诏书中强调了亨利对于王位的合法继承权,如果伊丽莎白无子嗣而死,国王可以为传承王位再婚;同时,诏书中还威胁将把那些反叛国王及他合法继承人的人逐出教会。这份教皇诏书被印刷出来,并在教堂的圣坛上被大声朗读,传达至王国的上上下下,这可以说是利用印刷手段向大众宣传政治制度的最早案例。两天后,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亨利和伊丽莎白在80 岁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 鲍彻(Thomas Bourchier)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再有10 天,就是亨利29 岁的生日,而伊丽莎白还不到20 岁。亨利宫廷中的盲诗人伯纳德· 安德烈(Bernard André)汇报说,王国的子民们为了庆祝这场婚礼都“燃起熊熊的篝火表达内心的喜悦,伦敦城内一片歌舞升平”。历史学家爱德华· 霍尔(Edward Hall)有更为翔实的记录: 这场婚姻使人们认为和平从天堂降临到了英格兰,因为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不再彼此对立……而是重新联结,团结在了一起。他们两人的继承人,将在他们过世后和平地统治英格兰,享有全部君权和领土。 亨利七世有意宣传上帝“神圣干预”的主题,并拥有了广泛的信众。在罗马,一位英格兰信使上气不接下气地用拉丁语向教皇和枢机主教们做了简洁明了的演讲,承认亨利对上帝的巨大亏欠,因为正是他的神圣帮助使亨利复得属于祖先的王位。这位信使还宣布,新国王已经同意娶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为妻,“以结束英格兰的所有内乱”。但后来发生的事件证明,“彻底结束内乱”这一想法尚不成熟。 纵观历史,任何君主在位期间的第一要务都是尽早建立起男性继承人体系,亨利七世也不例外。很快,伊丽莎白就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一切就绪,等待着王后的分娩,迎接万众期待的王子降生在古英格兰的首都温彻斯特。在这里,刚从英格兰西部巡视归来的、筋疲力尽的国王正在享受着当地的猎鹿活动。国王的母亲玛格丽特· 博福特夫人虔诚地在《祈祷书》中记下了孙子的出生时间,为1486 年8 月19 日和20 日交界的“午夜过后凌晨一点前”——这一天是圣尤斯塔斯日。虽然早产了一个多月,但新生的男孩非常健康,出生后就被命名为亚瑟。为了感恩自己的顺产,伊丽莎白在温彻斯特大教堂建造了一个祈祷室献给怀抱圣子的圣母马利亚,上面镌刻着表达虔诚的文字“沐浴在天主的荣光下”。 关于亨利为何选择“亚瑟”作为他的长子和继承人的名字,存在诸多学术讨论。17 世纪的历史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国王的目的是要把他的王朝与那位“古老而伟大的不列颠国王”联系起来,“关于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个绚丽的‘传说’,也有足够多的实证让他名扬千古”。 爱德华· 霍尔认为,亚瑟这个名字有着神奇的作用,可以“让英国人……精神振奋……外邦君主恐惧颤抖,所有的国家都会对这个名字充满敬畏”。不过,“亚瑟”这个名字并未得到亨利七世之前的国王的特别重视——爱德华四世曾给他的一个私生子取名为亚· 金雀花(Arthur Plantagenet),也就是后来的莱尔子爵——而亨利七世在位时,除了宫廷诗人们会别出心裁地写一些诗句以满足亨利贪婪的自尊心,并没有人特别崇拜亚瑟王。 如今国王有了继承人,但是战败的约克家族对于王位的威胁并未消失。早在1486 年2 月,亨利七世就派他的叔父贾斯珀· 都铎(Jasper Tudor)32 前往威尔士去“照管国家”。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威斯敏斯特和伦敦北部都发生了短暂但暴力的动乱,意图明显是要废黜亨利。随后,在那个春天,约克郡、沃里克郡以及西米德兰兹郡相继发生叛乱,但都未能成功,伍斯特城内也爆发过反对国王的短暂起义。尽管在泰晤士峡谷地区还有零星分布着的煽动叛乱者继续坚持着,但是这些小型叛乱都无疾而终,没有造成什么伤害。 而1487 年发生的离奇事件对王位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威胁。博斯沃思战役之后,亨利七世迅速把最具王位继承权的约克党人——10 岁的爱德华· 金雀花和17 岁的沃里克伯爵——锁进了伦敦塔。可是在都柏林,却出现了一个冒牌沃里克。冒名者10 岁的兰伯特· 西姆内尔(Lambert Simnel)是一名牛津工匠的儿子,他长得很像被囚禁的伯爵,而且从牛津一位精明的学者兼神父理查德· 西蒙斯(Richard Simons)那里接受了贵族教育。由于有关沃里克出逃的流言四散而起,亨利被迫把他带出伦敦塔,在圣保罗大教堂向众人游行展示,试图镇压住危险的叛国言论,但都徒劳。 另一位约克贵族林肯伯爵一世约翰· 德拉波尔(John de la Pole),1486 年9 月24 日时曾在温彻斯特参加了亚瑟王子的受洗仪式。而现在,他离开宫廷,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了勃艮第,寻求约克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York)的支援和资助。约克的玛格丽特是勃艮第公爵的遗孀,也是爱德华四世的妹妹、理查三世的姐姐。林肯伯爵招募了一支拥有2000 名德意志雇佣兵的军队,这支整齐划一的部队装备着长矛,指挥官是大摇大摆的马丁· 施瓦茨(Martin Schwarz)。5 月5 日,他们乘船抵达爱尔兰。约翰· 德拉波尔的叛变对亨利· 都铎来说尤为危险,因为他的舅父理查三世曾立德拉波尔为英格兰王室的合法继承人。 1487 年5 月24 日的耶稣升天节,西姆内尔在都柏林的基督大教堂中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六世”。印有他肖像的钱币很快被铸造出来,脾气一向暴躁的第八代基尔代尔伯爵杰拉尔德· 菲茨杰拉德(Gerald Fitzgerald)集结了一支鱼龙混杂的爱尔兰军队支持这个冒名顶替的国王。 另一个约克党流放者洛弗尔子爵弗朗西斯· 洛弗尔(Francis Lovell)加入了林肯伯爵的叛军。6 月4 日,他们带领着一支小型德意志– 爱尔兰侵略军抵达距离坎布里亚郡弗内斯半岛约1000 英尺(1 千米)的一座小岛上的皮尔城堡。之后他们越过奔宁山脉向约克郡进发,寻求更多叛乱者的支持。他们在塔德卡斯特地区(Tadcaster)与亨利· 克利福德(Henry Clifford)男爵带领的皇家军队交战,并取得了短暂的胜利,随后就掉转马头向南进军伦敦。亨利七世集结了一支1.2 万人的王室大军,在战场上捍卫他的王冠。为保险起见,他送走了王后。在新任温彻斯特主教彼得· 考特尼(Peter Courtenay)的护卫下,王后来到萨里的法纳姆(Famham)照料尚在襁褓中的王储亚瑟。亨利七世还很明智地为他们制订了应急方案,帮助他们前往本笃会修女在拉姆西(Romsey)距离汉普郡海岸不远的一处住所,万一国王战败,王后和王子就必须逃离英格兰海岸。 【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哈钦森“都铎王朝”系列拼图中的一块】 “都铎王朝”系列选取了英国都铎王朝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编织出一个传奇王朝的全景。 【罕见地呈现了亨利八世早年的生活】 但因其两个女儿过于出名,尤其是伊丽莎白一世光芒过于耀眼,“亨利八世”对很多读者来说仅限于一个历史专有名词,他最令人津津乐道也只是娶过六位妻子。而亨利八世其实是开启英国宗教改革进程的君主,是改变英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君王。本书讲述了亨利八世早年的生活,从作为王位继承人后备的约克公爵到为了家族利益而迎娶寡嫂,许多鲜见的历史细节一一呈现。 【以人物为焦点,辐射同时期欧洲的面貌】 亨利的继位影响了欧洲的布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了解他本人故事的同时,读者也能一瞥当时欧洲各国的利益纠葛。 【故事性强,情节环环相扣】 本书虽为非虚构历史,但采用叙述方式,行文流畅,阅读感受不亚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