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台湾百年命运
作者简介
张仕荣,国际政治专业法学博士,现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央党校创新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创新”“‘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等项目首席专家,海峡两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G20峰会高级别专家工作组成员。 科研方面,主持完成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国际格局与人类共同体”“国际社会反分裂研究”“中国能源安全”等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一般项目等6项校内课题和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获中央党校2013年度优秀讲稿奖、中央党校2018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科研成果一等奖、研究生院教材创新三等奖。 学术成果方面,出版了《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新时期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研究》等专著5部、合著12部,参编论文集和教材25部。在《当代亚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日本学刊》《拉丁美洲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理论探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国内外中文学术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内部报告、评论11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件资料》《红旗文摘》转载、引用。 教学方面,为中央党校进修部和培训部的省部班、地厅班、民族班、中青班多次授课,主讲“一国两制”、国际形势、中国外交、国家安全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内容简介
第三节 两岸的文化同祖同源 两岸文化同祖同源,明清两代在台湾岛内实行的传统教育对维系两岸同胞情感发挥了主要作用,特别是以儒家文化和民俗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则成为连接两岸的时空桥梁。 一、台湾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 1968 年,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溪乡八仙洞海滨发掘了长滨文化遗址,其生活年代距今已有 3 万年历史。台湾学者认为,长滨文化最早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左镇人,他们生活在洞穴之中,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属于旧石器时代和“先农业阶段”。考古学界通过比较认定,这里出土的石器与湖北冶石龙头和广西百色上宋村出土的砾石砍砸器非常相似,由此推之台湾的旧时器时代与大陆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汉族向来占最大比重。台湾和闽粤两省在衣着、饮食、居住、民间工艺等风格上十分一致,两地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诸如敬天思想、祖先祭祀、神祇崇拜、婚丧礼俗、岁时习俗、长期盛行的养子之风,以及两地民众身上共同的朴实、健康、吃苦耐劳的个性心理和生活方式。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和台湾的开拓 ,大陆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伦理制度、家族制度、教育制度以及价值观念、 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也逐渐传入台湾,甚至所谓的”精英文化” 诸如儒家思想以及其他传统文化也对台湾”上层社会” 发生影响。 长期以来,台湾汉人社会使用的语言是和闽、粤两省一样的闽南话和客家话,直到现在台湾所流行的还是和大陆一样的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闽南话和客家话。叶石涛早年也说过:“台湾一直是汉民族文化圈子内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台湾从来没有创造出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和中华文化具有广泛一致性的一种亚文化,但它又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两岸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世界文化的接触、联系的不同而产生的。 台湾的文化异彩纷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其本质上与大陆各个方的文化一样,同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它们所植根的土壤是相同的,都源自古老的中华文明。轩辕黄帝一统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近些年来,在河南省新郑和陕西省黄陵县多次举行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陵公祭典礼。2007 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参加新郑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向黄帝像敬献花篮,点火上香,并为大典题字。2009 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黄帝故里祠前写下”河洛原乡追远,黄帝故里归宗” 的题词。时隔两年,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在参加拜祖大典时亦写下“河洛拜祖,华夏一统” 的题词,并郑重将写有”两岸和平,国泰民安”心愿的祈福牌挂在祈福树上。 多年来,两岸传统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在台湾众多的英雄传奇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事。如”剑井”“剑潭” 和”国姓鱼” 等诸多传说,都是缅怀和歌颂郑成功的动人故事。台湾关于郑成功的众多传说 ,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位爱国为民、正气凛然、刚毅威武、人格高尚的民族英雄形象。 台湾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17 世纪初期,台湾居民主要是少数民族,并有少数汉人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活。荷兰东印度公司据台后,公司员工和眷属等来自欧洲、印度及东南亚的外国人的加入,在殖民地构成一个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的社会。 明清之际,郑成功收复台湾。在管理台湾的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郑成功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兴办学校,甚至用读书就免除徭役的办法鼓励当地少数民族子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郑成功病逝后,咨议参军陈永华倡议仿照大陆在台修建孔庙,台南孔庙由此诞生。这座孔庙是台湾的第一座孔庙,号称”全台首学”。清政府从郑氏家族手中收复台湾后,又在凡是设有府治和县治的地方都陆续兴建了孔庙和儒学。台湾孔庙除官修外,还有一些是民间 修建的。目前台湾孔庙大大小小有几十所之多,遍布全台。自古以来,大陆各地孔庙每年举行祭孔活动。台湾各地每年也都会举行祭孔仪式。2006年12月24 日上午,台北市文化部门就曾在孔庙举办过”祭文祖仓颉” 的仪式。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和台北县长的周锡玮担任献祭官,焚香进酒,感念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自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已经4次亲自祭孔,一次在台北市孔庙,一次在台南市孔庙,一次在台中市孔庙,开台湾地区领导人祭孔先河。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两岸渊源方面,族谱对接是连接两岸血缘关系的最直接证据。广泛保存在两岸民间的大量民间族谱保存着丰富的中华姓氏文化资料,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清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清代,许多人在台湾定居后,又返回大陆寻根问祖,接续谱系,出现了许多两岸族人共修族谱的事例。在当今台湾社会中,以同姓人组成的宗亲会为数众多,影响力也很大。促进两岸族谱对接,有助于发挥血缘文化纽带在增强民族意识、推动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福建省有关人士指出: 闽台族谱对接是福建做好对台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重要纽带。不论闽南人或者客家人,都有一个移民和再移民的过程,由中原到闽粤再渡海迁台,作为宗族历史的忠实文本,族谱的编修、修补与保存工作,是形成对祖上认同的凭证,是两岸亲情关系的见证。1987 年中秋节前夕,一个客家人徐姓青年回到祖籍故土广东梅县,凭借族谱的记载,通过挨家挨户探访,终于在一位87岁的徐氏父老处找到一本家谱,认真核对后,最终接续了台湾、大陆两地的血脉。2009 开始,两岸城市青少年创意族谱联展在榕台两地轮流举办,影响面越来越广。该联展促进了两地青少年对两岸渊源的认同,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互动与情谊。2012年,两岸姓氏族谱展示与对接活动上,中国国民党前中常委何庆纹与福建省云霄县政协主席王彩云互赠了两岸姓氏族谱,实现了两岸族谱的无缝对接。 2002年9 月,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研讨会”。与会的海峡两岸学者就”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架构” 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国家认同、民族整合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王洛林研究员指出,大陆和台湾的居民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组成部分,大陆和台湾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这种多元性与一体性,共同创造和丰富了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华文化成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台湾学者桂宏诚、叶锦栋则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深切体认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凝聚性,更应该在这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大架构上,在两岸关系上先从文化上紧密联系而凝成一体。” 台湾文化的主流源于中华文化,当然基于台湾社会独特的历史际遇,多元文化在台湾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随着政权更替而此起彼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共存,塑造了台湾社会明显的开放与包容特性,为现今台湾多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海峡两岸在文化上的渊源关系非常深厚,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就能隔绝和阻断的。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8年科研创新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 从历史大视角考察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