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茶经
作者: (唐)陆羽|校注:日月洲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76
折扣购买: 茶经
ISBN: 9787510845628

作者简介

陆羽,一介草根,却成为千古茶圣;风华年少,却著述千古茶经;江湖野人,却被请去编撰浩繁字典,陆羽身上有太多的谜团。易被我们忽略的是他的多方面深厚的国学修养与实践,这些是普通儒家学者所不具备的,而恰恰是这些特质,将引领我们进入《茶经》背后精彩的世界。 日月洲,又名明洲,文化学者、茶人,著有佛教文化随笔《佛国行》、《向西,灵魂跟着脚步》等,整理并校注香学典籍《香乘》。创立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致力于传统智慧在当下的生活化。

内容简介

再一个名茶的产区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像顾渚 、阳羡这些名茶,都是贡茶中的重要品种,这方面的 诗文也很多,就不列举了。这个和陆羽的推广有一定 的关系,陆羽主要的考察和活动范围在这个区域。当 然长江中游湖南湖北、包括安徽河南这一带也有名茶 ,但是知名度和影响力比起前面两个茶区,还是要弱 一些。 关于名茶,大家可以看《唐国史补》、《膳夫经 手录》、《新唐书·地理志》等资料,如果都列出来 要超过百种,这里不详细列出了。其实还有一个茶区 ,唐代史料很少记载,就是云南茶区。这个我们只能 从樊绰的《蛮书》里面看到些许信息。 所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 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一般是指景 东地区,在这里也有可能指的是西双版纳地区。散受 ,无采造法,这是相对唐代的茶叶加工而言,实际上 当地土著民族有自己的加工饮用方式。我们现在知道 云南是世界茶的原生地,也是保存古茶树最多的地区 ,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产区。但云南在当时不属于大唐 ,而是属于南诏,所以唐代的文献几乎没有记载。 我们再回来说浮梁茶,浮梁就是现在江西的景德 镇地区,当时属江南西道。浮梁的茶,品质不佳,不 要说和那些名茶比,即使和相邻歙州的茶都不能比。 但是浮梁茶有一个重要的优势,产量巨大。大到什么 程度呢,就内地的茶叶市场来说,浮梁茶是蜀茶的百 倍以上。 而且浮梁不只买卖本地的茶,也包括周围地区的 茶,比如北面祁门和婺源的茶。《祁门县新修阊门溪 记》记载祁门茶的大宗,还是要通过阊门溪到浮梁然 后再通过鄱阳湖进入长江。阊门溪虽然凶险,但北面 的山路运大宗货物太不方便了,也别无选择。 浮梁成为一个大的茶叶市场就可以理解了,一方 面是种茶人多,一方面也是地势使然。对于大商人来 说,玩的不是自居易的小众定制私房茶,而是需要一 定的产量,所以这位茶商必须要到浮梁去采购。《唐 国史补》在列举了大量名茶之后,说了一句:“而浮 梁之商货不在焉”。这说得很明白了,浮梁是大量批 发的商货,和名茶走的不是一个路子,这是市场的分 化。我们现在讲茶叶市场的细分,也是一个道理。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诗人写的时间:“枫叶荻花 秋瑟瑟”,这是深秋时节;“前月浮梁买茶去”,前 个月也肯定不是春茶季节。那么就存在两种可能:一 ,茶商买的是秋茶;二,浮梁的茶叶市场不只春天才 有,其他季节也可以购买。 唐人喝秋茶吗?诗文中提及的比较少,但不是没 有。许浑《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秋茶垂露 细,寒菊带霜甘。”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其 六》:“秋茶莫夜饮,新自作松浆。”不过这些究竟 是秋天采的茶,还是秋天在喝茶,说不太清楚。 第二种也有可能,作为最大的集散地,浮梁的茶 市可能是长年开放的。我们说浮梁是一个大的集散地 ,实际上也是由很多的草市组成的。什么叫草市呢, 就是茶农茶商自发形成的小型的集市。通过这些草市 ,大量的茶由行商收购,再转运到大城市,经过牙人 的中介交易,转到坐贾,也就是零售商家,售卖给消 费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叶市场。当然也有茶商直 接进入地方的草市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但是有一 定风险。 除了大唐的子民,不拘时地都能享受茶的芬芳, 唐周边的地区也深受影响。日本就不说了,我们现在 能在新疆喝到奶茶,在西藏喝到酥油茶,都可回溯到 唐时期茶文化的影响,不仅是茶,就连酥油的制法都 是由唐传到吐蕃的。那个时候的大唐,是真正的文化 输出。 回鹘,吐蕃都是对茶需求量很大的地区。《唐国 史补》记载一位官员出使吐蕃,在帐篷里烹茶。吐蕃 赞普问他,你在干啥?他说,我在煮茶。赞普说我这 里也有茶,于是给他看自己的藏品。“此寿州者,此 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淄湖者 。”从蜀地的昌明兽目一直到长江下游的顾渚紫笋, 各地名茶都有,这可把唐使惊到了,想不到赞普也是 茶道中人啊。 P332-335

《茶经》是较为重要的茶学古籍,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调,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关注颇多的茶书,然而对这部茶书的解读却远未穷尽。通过还原当时的工艺,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茶经》中的很多描述。而借助易学、儒学、仙学、中医、丹道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茶经》中隐藏的秘密……

本书原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