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帝王是苦工(从大禹到溥仪)/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
作者简介
王充闾,辽宁盘山人。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第七届名誉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清风白水》、《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等20种,“王充闾作品系列”《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厢里的房客》《一夜芳邻》《山城的静中消息》《天凉好个秋》《我有诗魂招不得》七种,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有灵犀》等。散文集《春宽梦窄》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内容简介
原来帝王是苦工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这场惊天浩劫所带来的深悲剧 痛,令我几天时间里惶悚不安。从文友的一次谈话中 ,偶然听说大禹的故里在现今的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 族自治县,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于是,在伤恸之 余又增添了一层牵挂——北川属于灾区的重中之重, “禹王故里”肯定也深埋于废墟之下了。 大禹,在后世人民心目中,其崇高地位可以媲美 于他的高祖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南宋 著名词人辛弃疾那首《生查子》词,道出了人们的共 同心声: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 平 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 自思量禹。 “我自思量禹”,旨哉斯言!我觉得,在这位民 族英雄身上,足资后世缅怀、景仰的献身精神、人格 魄力与事业修为,实难一一缕述;不无遗憾的是,作 为历史话题,当代学人关于大禹的言说,较之古代却 相对很少。也许是认为,茫茫禹迹在当时就已如轻烟 淡霭,玄渺无凭;而随着世代暌隔,更是前尘淹忽, 难寻鳞爪。可是,作为全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财富 ,其典范性和普世意义重在人文价值。即以禹王视解 倒悬、抒民困为己任,身先士卒,栉风沐雨,十三年 如一日,奔波于山川、田野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足资彪炳 千秋,垂范万世,在当今尤其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大禹的身世与功业,距今已四千余年,可谓悠哉 邈矣。但他自始就不是以神话传说中的虚幻形象现身 ,更不像后来某些疑古学家所说的只是一条虫,而是 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生活在现实之中。 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十年,葬于会稽 时,为公元前2062年。先秦文献中,最早记叙大禹行 迹的是《尚书》;继而有《诗经》、《左传》、《国 语》、《论语》、《墨子》、《庄子》、《孟子》、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不仅述其 言行,而且于其盖世勋劳尽皆交口称赞。许多文献中 在“禹”字前冠以“大”字,译成现代文字,便是“ 伟大的禹”。 古代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之说。儒家 向来以出言有据、执事严谨自持,孔夫子是“不语怪 力乱神”的;可是,关于大禹的德业,却是反复多次 地引述,并且予以高度赞扬:“巍巍乎,舜禹之有天 下也而不与焉!”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长年累月 地为百姓勤劳,一点也不为自己。这真是崇高得很啊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轲有言: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 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使禹治之,禹 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 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 土而居之。 在《孟子》一书中,像这样谈论大禹,多达三十 处。《庄子.天下篇》则引述墨子的话:从前,禹堵 塞洪水、疏导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山三百,支流 三千,小溪无数……骤雨淋身,强风梳发。禹是大圣 人,而为了天下,竟这般地劳苦。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前一句歌颂大禹 劈山浚河,治平水土,教民稼穑,划分九州,使百姓 安居乐业的丰功伟绩;后一句状写他的奉献精神。二 者合在一起,完整地概括了大禹一生的德业。 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在古代神话系列中,带有极 大的普遍性。除了非洲、北欧与东亚外,几乎遍布于 整个世界。这当是由于洪水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留给 世人历久不磨的伤痛记忆。这种记忆又是群体性的, 经过一代代的流传、丰富、夸大、加工,遂逐渐积淀 而进入群体创造的神话。在这里,宗教信仰起着积极 促进的作用,以致把它归因于神对于人间充满罪恶十 分不满,要用大洪水消灭掉他的全部创造物——而这 些创造物,正是上帝用泥土造出的人类始祖亚当、夏 娃,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而一路发展来的。 但是,在中国,华夏民族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却没有洪水毁灭人类和惩罚原罪、人类再造的主题。 大禹的后面没有宗教和神的存在。在对于洪水成因的 阐释上,也与世界其他地方迥然不同。从中国古文献 记载看,主要是当时中原地区比现在要温和得多,加 之,森林草原茂密,雨量充沛,导致雨季江河泛滥, 洪水横流,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一大祸患。因而 ,治水的大禹便更多地具有现实中英雄人物的形象, 其艰苦奋斗精神也就更具现实意义与人文价值。这一 类论断,已为近代气象学、地质学所证明:中国从五 千年前的仰韶时代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流域 的气候比瑚在温暖、潮湿得多,河水的径流量和洼地 的蓄水面积剧烈增加。亚热带的雨水偏多,造成了这 一地区洪涝灾害的频发,加之海侵的影响,便有了尧 舜禹时期“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滔天”的记载… …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