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

偏见的本质
作者: [美]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9.80
折扣价: 63.90
折扣购买: 偏见的本质
ISBN: 9787510893506

作者简介

戈登·奥尔波特(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内容简介

在行为中表现偏见人们针对所厌恶群体的实际行为,并不总是与他们的所想所感存在直接关联。例如,有两名雇主,他们可能同样反感犹太人。但其中一个可能会掩饰自己的想法,像雇用其他工人一样雇用犹太人——也许是因为他想让他的工厂或商店在犹太社区中赢得更多好感。而另一个则可能会将他的厌恶体现在招聘方针之中,拒绝雇用犹太人。这两个人都对犹太人持有偏见,但其中只有一个人的行为构成了歧视。一般来说,歧视比偏见有着更为直接和严重的社会后果。确实,任何负面态度都会以某种方式、在某个地方,表现为某种行为。几乎没有人能在心里怀有敌意却从不流露出来。厌恶之情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导致激烈的敌对行为。我们可以尝试将负面行为按照程度从轻微到严重做个排序。 1.仇恨言论 大部分人会谈论他们的偏见。人们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甚至偶尔会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其他群体的反感。 但许多人表达厌恶的方式从未超出这种相对温和的行为范畴。 2. 回避 如果偏见的程度更为激烈的话,那么就会导致个体对受偏见群体中成员的回避,甚至可能会以造成自己的极大不便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持有偏见者并不直接对他所厌恶的群体造成伤害。反之,他完全是自己在承受这些不适应和回避行为的负面后果。 3.歧视 在这种情况下,持有偏见的人开始积极地区别对待其偏见的对象,并对该群体造成伤害。他将遭受偏见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排除在一些社会权益之外,例如从事特定职业,入住特定街区,自由地去教堂、医院,等等。种族隔离就是通过法律或者惯例所贯彻的,对特定群体的制度化歧视。 4. 身体攻击 在情绪激化的情况下,偏见可能导致暴力行为或准暴力行为。一个不受欢迎的黑人家庭可能被强迫从一个街区搬走,或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不得不离开。犹太人公墓里的墓碑可能被亵渎。城北的意大利帮派可能会埋伏在路边,静待城南爱尔兰帮派的到来。 5.种族清洗 私刑、杀戮、屠杀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计划标志着偏见之暴力表达的终极程度。 ◎ 畅销六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名作,截至1979年,全球销量就已突破50万册 ◎ 有层次地从个人心理、社会、传媒、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偏见的成因和形态做出了分析,让读者充分理解这个现象的顽固和复杂。 ◎ 为偏见研究这个学术领域规划了路线图,激发了此后一代代学者的研究灵感。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网站显示,这本书总共被引用了37676次 ◎ 中文全本首次引进,现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理查·克拉克·卡波特社会伦理学讲席教授马扎林·贝纳基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