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变局(新时代家长的教育逻辑)

教育大变局(新时代家长的教育逻辑)
作者: 张杰|责编:李群
出版社: 群言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教育大变局(新时代家长的教育逻辑)
ISBN: 978751930840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父母的教育使命 在很多教育沙龙、教育 座谈的场合中,我都愿意跟 家长们有个互动:教育,对 家长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 么?有的人没有答案,有的 人有很多答案,而这些答案 往往又没有太“通透”,就如 同小学班主任问我们长大以 后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的 答案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 各种职业,但是并没有几个 答案是经过我们深思熟虑、 认真思考得来的。 是啊,我们每天都在为 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担忧 ,孩子的教育到底意味着什 么呢?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一 种责任,让孩子能够在社会 上生存,通过教育让家庭摆 脱贫苦,通过教育让家族扬 眉吐气……或者,只是在履 行一种义务。这些可能都是 我们真实的想法,也可能只 是临时应对外界疑问的一个 理由。 如果我们对于孩子的教 育,从一开始就不清晰,就 没想明白,当后面出现一些 问题的时候,被动应对也就 不奇怪了。在我的成长乃至 职业生涯中,有很多重要的 节点或者拐点,而对于教育 认知的拐点是在我成为父亲 以后。在那之前,我和很多 人一样,基本上每天都是以 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生活 ,做着“顺其自然”的事情。 我的家乡是四川一个普 通的小山村,村里人大多为 初中毕业,选择务农或外出 打工挣钱。幸运的是,我的 父母为了让我们走出山村, 坚持供我们兄弟俩读书,他 们坚信:读书有用。因此, 我们兄弟俩是村子里鲜有的 大学生。 初中毕业后,我周遭的 同龄人都相继外出打工。每 当过年的时候他们便会返回 家乡,为家里添置一些诸如 电视机、电风扇一样的家用 电器,或者修建房屋。总之 ,他们做着“光宗耀祖”的事 情。再加上村里的老人们总 是念叨“读书无用”,因此对 “读书改变命运”的怀疑也一 直伴随着我的整个求学生涯 。 终于,大学毕业后,我 和弟弟相继在城里工作和生 活,我们“坐办公室”的工作 给了村里人很大的冲击,毕 竟我们不用“面朝黄土背朝 天”,不用汗流浃背用体力 劳动讨生活。显然,我是教 育的受益者。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我 慢慢地感受到读书人在农村 的影响开始有变化,不断地 有人教育孩子“好好读书”。 我也知道,我们命运的 改变是父母的辛勤付出换来 的。因此,而我不止一次地 告诉自己:不能在父辈为我 们创造的条件上驻足停留, 一个家族命运的改变或许需 要几代人,而我也需要为我 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和环境。 2016年,我的女儿出生 了,看到她圆圆的小脸的一 刹那,我就开始思考我能带 给她什么。我怀抱着一个幼 小的生命,她将在我和她妈 妈的呵护下长大,她需要什 么,我们又能够给到她什么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与 能力让她成为她想要成为的 人和社会需要的人?除了初 为人父的喜悦,我还有一些 担忧,缺乏底气。 作为一个父亲,在未来 无数的日子里,我到底能够 教会女儿多少东西?在女儿 几个月大的时候,我毅然报 读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我 要继续学习,孩子会逐渐长 大,我不能不再成长,这应 该是孩子带给我最大的感触 和行动改变。 2017年端午节我们回到 老家,得知青壮年都外出打 工了,只有留守老人带着留 守儿童住在青砖绿瓦的新房 子里。这幅景象着实让人伤 怀,也令很多父母无奈。在 与家人交谈的时候,他们说 :在农忙的时候,有的爷爷 奶奶会为了忙碌一亩三分地 而将孩子锁在家里看电视。 乡亲们为了改变家庭的 命运,或者为了住新房、开 汽车,不惜远离父母和孩子 。但是城里人不惜卖房卖车 只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 的教育条件。 不可否认,家乡的生活 水平较20年前已经大幅提高 ,这也是乡亲们不辞艰辛、 努力奋斗得来的结果。但不 容忽视的是,孩子们城乡接 受教育的差别确实存在。 在这“城镇化”“地球村”的 时代里,我希望我的女儿今 后能够站在一个更好的起点 上去开始她的人生和追求。 我庆幸,我有一对睿智 的农村父母,送我进学堂; 我要让我的女儿同样庆幸, 她有一个有远见的父亲。此 时,我更庆幸,在孩子的成 长之路上,我还有机会创造 一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让 我的女儿接受更为良好的教 育。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 育,都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 改革。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大 国,无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 式怎么变、我们的考试规则 怎么变,我们的选拔标准怎 么变,人们对传统教育的认 知和认可已经根深蒂固,实 现教育变革也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情。 我们经常听说“高考是目 前中国最公平的事了”,从 考试角度来讲这个论断是对 的,但一辈子的事有多少能 够在《5年高考3年模拟》中 找到标准答案?如果对学生 的评价标准都是片面的,就 很难实现真正的公平。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