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教养的起点(培养孩子生存力的22堂必修课修订版)
作者简介
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社社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他大胆地提出了“无国界经济学”和“地域国家论”的观点。著有《思考的技术》《专业主义》《M型社会》《OFF学》等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大前研一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日本仅有的一位极为成功的管理学宗师”。
内容简介
妻子,是用来疼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好各种责任的比重,就无法拥有 理想的人生。公司、家人、社会、自己。四碗责任的“水 ”要端平——这是我教育子女的一大原则。和妻子一起参 加拉马兹顺产法的讲座 1970年,我结束了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留学生活 ,回到了日本。我的第一家单位是日立制作所。在日立时 ,我也是以不加班出名的。 当时,我的下班时间是4点45分。时间一到,妻子就会 来接我。我们会一起去海边散散步,放松放松,然后去公 司的健身房稍微运动一下,在桑拿房里蒸点汗出来。当时 的物价还很低,5条沙丁鱼只要100日元。于是我们总会买 上5条,在阳台上用炭火烤着吃。 当年她才19岁,刚来日本没多久,几乎不会说日语, 吃了很多苦,所以我还花了不少时间教她日语。先让她写 日记,下班之后再帮她修改订正,第二天再帮她复习一遍 。她的厨艺也不怎么样,只会做荷包蛋之类的最简单的菜 式。无奈之下,我只能去上烹饪班,学会了再回家教她。 所以我既是她的日语老师,又是厨艺老师。 不过事到如今,她都不怎么承认这件事了。“话说回 来,好像是有这么回事……”25年后的今天,她就是这么 说的。 进了麦肯锡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顾不上家里。那 也是我们家最艰苦的时期。 大儿子刚出生时,我在神奈川县的相模原工作,总是 周一出门,向五回家。接着我又去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 虽然每个月会回一趟家,但也帮不上什么忙。孩子又小, 我妻子一定受了很多委屈。头几年我甚至没工夫休假。 即便如此,我还是陪着妻子进了产房。当年我妻子用 的是拉马兹顺产法。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很普及了,但在当 时还是挺罕见的。 妻子是这么跟我说的:“美国人和法国人都是这么生 孩子的,用这种方法孕妇会比较有力气,你就跟我一起去 上课吧!”于是我就跟着她去听拉马兹顺产法的讲座,跟 孕妇们一起喊“哈——哈——哈——”,练习呼吸法。 除了我,班里没有一个日本人,全是住在东京的外国 人,还有不少孕妇单独去上课。丈夫下了班陪着妻子去参 加那种讲座,还陪着妻子躺在地上练习“哈——哈——哈 ——”,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罕见的光景吧!工作再忙, 也要陪妻子进产房 讲座结束后,我找到东京女子医大的大夫恳求道:“ 我想陪我妻子进产房……”结果医生大加反对,“产房不 是男人进的地方,而且也没有先例。”无可奈何之下,我 只能拿出一本有关拉马兹顺产法的书,递给医生说道:“ 她要用这种方法分娩,请您先看一看吧。听说这种方法在 国外已经很普及了,希望贵院也能考虑一下。” 结果一旁的另一位医生热情支持,帮了我一句:“你 就让他试试吧!”那位医生的脾气还挺古怪的。我把“哈 哈呼吸法”的细节讲给他听之后,他便回答:“让你进去 可以,但你一定要跟我们一样换上白大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