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40
折扣购买: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ISBN: 9787506380355
程韬光,当代学者,作家,诗人,编剧。曾任大型企业高管多年,现任郑州市文联副**,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长篇历史小说《太白醉剑》《诗圣杜甫》(上、下卷)《长安居易》等,作品获多种奖项。《诗圣杜甫》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并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奉功勋得名禹锡 大唐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毫不留情地将这 个强盛的王朝从繁荣的**推了下来。连绵的战火摧 毁了黄河上下千百年的文明积淀,大唐盛世如同泥沙 随着浊浪而去。被后世称为诗圣的杜甫在“安史之乱 ”的颠沛流离中,写下“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的悲怆诗篇,描绘出千里 江山一片荒凉的哀状。 严重的战乱促发了中国历**第二次大规模的人 口南迁。自从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大批北方移民 将**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播到南方,经过数百年的 开发,南方——尤其是江南一带,因气候适宜,少* 兵燹之灾,而成为支撑李唐王朝的钱粮柱石。较为安 定富足的江南,也自然成为大批北方士绅避难的** 之地。 官宦之后刘绪世住洛阳,于天宝末年方举进士, 毫无疑问是生不逢时的。他自幼习惯了中原腹地繁华 富足的生活,早年立下的志向曾经是奉儒守官,光耀 门第,延续盛世。孰料转瞬之间,刘绪便不得不收拾 家产,在兵燹时起、纷乱不宁中,带领家人随着族众 一同踏上逃避战乱的南迁之路。他恐怕没有想到,自 己有生之年将再也回不到祖居之地;但他*没有料到 ,迁居江南,令他这样一位大唐帝国上下二百年历史 中多如牛毛的普通地方官员,能在浩瀚的史书上有机 会留下自己的名字。 大唐王朝虽然**逝去,但天下大乱之时却正是 **用人之际,故而,这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来到南方之后,刘绪善于理财的本领正为江南税赋转 运大计之急需,加之,他行事端正,品行高洁,自然 被镇守江南的节度观察使所器重,屡被辟为幕府,掌 管钱粮盐铁转运之事,渐而实授官职,名位益重。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刘绪在嘉兴任盐铁转 运副使之职,诸多事务皆料理有序,颇得上下心意。 使他耿耿于怀的心事莫过于:自他迁居江南近二十年 ,竟未得一子半女!也许,上天有感,“感其勤而赏 其功”,这一年,刘绪终迎弄璋之喜。因其为人慈善 有义,为官政绩卓著,又素有文名,多为江南才士称 赞,而今中年得子,喜讯不胫而走。亲朋闻之,无不 雀跃,贺喜之宾络绎于途。 李栖筠曾于大历初年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刘绪 曾经为其从事。二人既有上官下僚之分,*有惺惺相 惜之情。闻听刘绪得子,追忆数年前共事之情,李栖 筠不无感慨,奈何远在他任,只好修书一封以示庆贺 。贺喜之词不必细察,书中却言道,刘绪多年来署理 地方税赋,监督河漕转运,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使 钱粮源源不断供给朝廷,可谓功高无量。得此男丁, 岂非上天感其勤而赏其功? 刘绪接书拜读,至此一段,不由长笑,以为与自 己心思相合。刘绪之妻卢氏出身范阳望族,亦习诗书 ,读李栖筠贺信,同感得子不易,*望此子承继门楣 ,光耀宗祠,当下便与刘绪商量:“世人常言,财者 若水,治财如同治水,宜开源节流,因势利导。贤哉 我夫,治盐铁转运经年,兴利除弊,不曾有分毫差池 ,正是功当其赏,方得此子。”见刘绪听得仔细,卢 氏接道:“*是令我惊奇的是,生此子前夕,偶有一 梦,梦中见圣人大禹赐子。《禹贡》曾云,‘禹锡玄 圭,告厥成功’,乃是说舜帝赐予大禹一块玄圭,以 表彰其治水之功。今我子可谓天赐之玄圭也!” “三声定一世”,唐代特别重视孩子初生之时及 孩童时期。以为人的身世来源昭示着未来之命运。故 而,刘绪大喜:“夫人言之甚佳!《诗·商颂·玄鸟 》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循之古礼,此子即 为大禹所赐,当与‘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相合。我 儿乃承我功德,应天而生,必为人间美玉,行君子之 道,成将相之才!” 卢氏建议:“何如趁此嘉意,为我儿取下美名? ” 刘绪正有此意,不假思索,为小儿定名“禹锡” ,寓意功德圆满,*期待来*秉圭入相,青史流芳。 得子禹锡之后,刘绪夫妇再未添丁。虽是独子, 刘家却未对禹锡假以娇纵。其家教甚严,家风正统, 条理分明。诗书礼仪,经史子集,当习尽习,无有遗 漏。禹锡不负父母之望,自开蒙后便刻苦有加,不稍 懈怠。至建中二年(781)时,禹锡年方幼学,已能 咏诗赋事,常令家中往来宾客赞叹不已。*令人称道 之处,是禹锡好学求进之心。凡与刘绪往来者,只要 学有所长,禹锡必会手执竹纸不离左右,呼师唤长, 时时求教,字字载录。久而久之,禹锡好学尊师之事 ,多传于市井。人家有顽劣之子,尝哂之曰:“何若 禹锡?”而赞人之子好学,必美之曰:“若禹锡也! ” 刘绪于公务之暇,好与文人雅士交游。禹锡稍大 ,每行必携之同往。令禹锡见识大家风采,一则免其 坐井观天,二则使其兼采众长。是年刘绪履官吴兴, 下车伊始,便思往年曾与江南**诗僧皎然、灵澈二 人有书札往来,念及两僧诗文清丽,各具神韵,气象 万变,却不曾当面切磋,常叹可惜。待安顿停当,刘 绪便携禹锡同登山门,拜望皎然与灵澈。 僧人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人,为晋代大家 谢灵运之十世孙,人皆尊称昼公。观皎然之诗作,吟 咏山水,酬答唱赠,怡然清逸,确有谢灵运之风骨, 江南诗人从其学诗之辈众矣。僧人灵澈辈分较皎然稍 晚,常与皎然探讨请教诗歌创作技法,以师长礼待之 。由于二僧同在一处,吴兴何山妙喜寺一时堪称江南 诗坛圣地,文人墨客皆往妙喜寺听皎然、灵澈论诗, 并以此为荣。 刘禹锡虽是年幼,亦曾闻得二位诗僧之名。今随 父前去拜望,正是少年心愿。父子二人且行且游,方 入何山,便见山径边竹亭中有三人围坐饮茶。两人为 僧,僧衣素简,恬然自得。一人吟诵,一人笔录。另 一人道士穿戴,面目清净,专心烹茶。时值夏初,山 中暑气已盛。刘绪父子一路而来,正觉口渴,此时茶 香飘至,直令人口中生涎,精神一振。 父子二人径往竹亭,来在亭前。两位僧人见来客 气定神闲,一长一幼皆非凡品,不待二人开口,便热 情相邀,共品芳茗。 刘绪施礼相谢,在烹茶者对面落座。细观两位僧 人,一人年纪稍长,一人春秋鼎盛,二人面目慈祥, 庄而可亲,必是释门高僧。烹茶者,仙风翕然,烹茶 之术精纯稔熟,不似常见茶农之粗俗鄙陋。再看石台 上,铺开着笔墨纸砚,两位僧人正在议论诗文。刘绪 心头一热,莫非偶遇皎然、灵澈于此竹亭?又闻皎然 深谙茶道,陆羽得其传授引导而著成《茶经》,闻名 于世。陆羽者,莫非对面烹茶之人? 正思忖间,禹锡见两位僧人面前有诗数篇,便向 二僧施礼:“请教二位上人,可否令小儿观上人诗作 ,或启蒙昧?” 二位僧人正是皎然与灵澈。前*得刘绪来书相约 ,又逢皎然之友陆羽来访,即于约定之*亲迎下山, 在竹亭中备茶以待。见刘绪恍然有所悟,二僧会心一 笑,相互便已明白身份。见禹锡稚气未脱而求知甚炽 ,澈上人心中欢喜,便以诗稿数张示之。 禹锡得上人赐诗,如获甘饴,细细品读一番后, 又轻声诵道:“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 见,崔嵬在云中。” 澈上人欲试禹锡学问,笑问:“小童可知诗中意 味?” 禹锡闭目凝神,仿佛正站在东海之滨感*着扑面 而来的海风,陶然而答:“此诗乃述天台山华顶缥缈 云霓之景致,仿佛天上仙山一般,与太白学士‘越人 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 岳掩赤城’之诗意相类。” 灵澈与皎然闻言大笑,澈上人诵声佛号,对刘绪 夸道:“阿弥陀佛,小童聪慧,果然为谢家之宝树! ” 禹锡亦笑:“我知上人为谁了!”遂提笔工工整 整地在灵澈诗下写了一首诗: 揽幽山门外,莺鸾翔碧空。父子逢上人,缘结竹 亭中。 众人见诗,虽音韵尚不齐整,但诗意已然明朗, 十岁幼童,无复苛求。见两位高僧颔首微笑,刘禹锡 恭恭敬敬地跪拜:“小童禹锡,常闻人言江南诗僧谢 昼公与澈上人为一代文宗,师从者必有所成,今奉家 严前来求见,请上人提携晚辈,不吝赐教!” 如此孩童,谁人不喜?灵澈、皎然、陆羽与刘绪 见过礼,相互述说敬仰,待饮完茶,五人同往山中妙 喜寺中而去。 途中,皎然随手采药,刘禹锡皆能分类放于药囊 ,引起皎然注目:“自古以来,儒医相通。莫非禹锡 潜研医道?” 刘绪应道:“禹锡为童儿时,体弱多病。保姆抱 之,入医巫家,针烙灌饵,咺然啼号。待禹锡开蒙, 每遇同龄伙伴武健可爱时,屡为自己羸弱之躯而羞愧 ,遂有学医志愿。”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