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谈往录

戊戌谈往录
作者: 陆建德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戊戌谈往录
ISBN: 9787200143386

作者简介

陆建德,1954年生于杭州,1982年由国家教委选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年底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01年任外文所副所长,在外文所工作期间兼任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和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外国文学动态》主编(2002年至2009年)、《外国文学评论》主编(2010年)。2010年8月任文学所所长,兼文学系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文学年鉴》主编。

内容简介

厨子于八、德国粮台、瓦赛公案——关于腐败的想象 近年来,齐如山(1875-1962年)对中国传统戏剧的 杰出贡献已渐为大陆读者所知。他的回忆录最初是在20世 纪50年代中期的台湾问世的。1989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 了该书的大陆版,印数少,删节多(主要集中于第十三章 《谈家常、离开北平》)。200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花生文 库的《齐如山回忆录》远胜于宝文堂的版本,所删部分补 回不少。但是正如编者在《编后记》中交代,“正文基本 未作删改”,书中还是残留了一些缺乏自信的省略号,它 们都该由这“基本”两字来解释了。 不像中国旧时文人,齐如山的著作都不是引证经史讲 大道理的。他自幼读书之余就好观风问俗,对“社会中实 在情形”尤多究心,这种求知的方式可以说是“不由恒蹊 ”了。齐如山对清末民初北京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有 接触,因而被称为“近代掌故的活辞典”。本文只是撮要 介绍回忆录中个别有关回扣和社会腐败的事例,同时结合 广为流传的瓦德西和赛金花的故事,来看百年间世道人心 的变与不变。 一 先从齐如山在京师同文的经历说起。同文馆是为培养 翻译而于同治元年(1862年)设立的,归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管辖,最初只招十三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几年后增设 科学馆,招收满汉学员,年龄大大放宽。齐如山十九岁时 由翁同稣“交办”入馆,在馆学习约五年,时间当在甲午 与庚子(1894-1900年)之间。义和团进京后,除了杀洋人 ,还要杀与洋字沾边的二毛子、三毛子,同文馆师生只能 星散。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因而也可以说是北 大前身了。 齐如山进馆前,就对这家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非常熟 悉。齐家是河北高阳人,他哥哥竺山已经由高阳同乡李鸿 藻保荐到同文馆就读,馆里各种情形都是家中谈资。洋人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总教习,只负责教务,并不能 引起艳羡。四位中国提调官管理馆内各种不动产,这才是 令人眼红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结婚,很多人还是有科名、 着官服的文官,他们精明世故,立即注意到提调官是肥缺 :同文馆需要购买的东西太多了,都有回扣。或者说,他 们对非分的好处,有一种非凡的嗅觉。不过,厨房里负责 采办的厨子于八得钱最多,这哪里骗得了他们的鼻子。 同文馆学生的伙食标准是一顿一两银子,定得极高。 学生吃饭一桌六人,每桌饭菜合六两银子。学生自己算了 笔账:照市价,六两银子的酒席可以上大盘大盘的燕窝鱼 翅,而同文馆的餐桌上只是有些鱼肉罢了,一桌开销恐怕 不到二两银子;包办厨房的厨子于八,通过虚报就餐人数 、索取回扣等种种手段,每天的进项可以多达二百两银子 ,合四个大元宝。这笔款子中一小部分大概是孝敬提调官 的,其余都被于八鲸吞。就这么一个普通的厨子,已经为 自己捐了个候补道台,还给儿子捐了个郎中,钱肯定是从 学生伙食津贴里克扣下来的。这个于八,平时在同文馆还 意识到自己出身寒微,面对那些恶狠狠地要他侍候的“先 生”(厨子对学生的称呼)不敢穿官服,戴官帽。齐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