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华文化元素

武术/中华文化元素
作者: 周伟良|总主编:冯天瑜//姚伟钧
出版社: 长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武术/中华文化元素
ISBN: 9787544546829

作者简介

姚伟钧,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中心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评委,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饮食研究》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千岁丸”上海行:*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周伟良,男,江苏苏州人,博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专家,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内容简介

不晚于明后期,社会上已有“夫今之武艺,天下 莫不让少林”之美誉。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少林武术在 众家技艺中声名鹊起呢?依据材料可知,少林武名享 誉武林除了其技艺外,*大程度上应与当时少林武僧 听从明王朝调遣致力于“护国克敌”“保邦靖世”的 具体社会活动密切相关。这类活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 类: 一是镇守边关。如少林塔林中的“三奇友公和尚 塔”,其铭文中的“友公”,即是少林武术史料中提 到的**位武技高强、战功卓著的僧兵——周友。明 正德年间,他曾“蒙钦取宣调”,镇守山陕等地关隘 ,得到朝廷褒奖。 二是平乱抗倭。如明正德五年(1510),以刘六 、刘七为首的农民*在河北的霸州发动起义,不出几 月,声势大震,他们转战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给明朝廷以沉重打击,统治者为此不得不四处调兵, 将起义镇压下去。少林僧兵就参加了这次*事行动。 抗击倭寇,*是少林武术扬威天下的一个直接契机。 明代倭患早在洪武、永乐之时已见端倪,但以嘉靖、 隆庆年间的倭患*为猖獗,强烈地震撼了明王朝*朽 统治下的中国东南沿海。入侵者凭借着制作精良的* 本刀及奇诈诡秘的刀法,致使武备松弛的明朝卫所* 队难以应敌,于是只得征调各地乡兵,少林僧兵就是 其中一支*为骁勇的武装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 少林武僧手持铁棍骁勇善战,因为武艺高强,故往往 冲在前面。面对着“电掣风翻、旋转格杀”的倭寇们 ,少林武僧毫无惧色,运使铁棍“便捷如竹杖”。李 绍文在《云间杂志》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少林武僧 月空与敌格杀时的情景:“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 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打出了少林武功的 威风,尤其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六月初十的一次 战斗中,他们以不足八十人的队伍痛歼倭贼百余人, 而仅有四位僧人*伤,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林武 僧的精湛武技。然而,少林僧兵毕竟不是一支*过严 格训练的*队,战场上的胜利也滋长了他们骄敌、轻 敌的思想。有一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贸然追击, 由于孤*作战,加上不识地理环境,陷入倭寇埋伏, 全部战死疆场。在民族安危之际,少林僧兵们用自己 的生命践诺着护国御敌的强烈世俗情怀。正是这种爱 国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同,顾炎武在他的《*知录 》中给予了“能执干戈以捍疆场,则不得以其髡徒而 外之”的评价。 三是训练兵士。训练兵士尽管并非少林僧人直接 参与沙场征伐,但对提高明王朝*队的作战能力有着 积极意义,同样显示了其保邦靖世的价值主旨。如崇 祯时,陕州知州史记言因盗贼蜂起,他“出私财募士 ,聘少室僧训练之”,《明史·史记言传》对少室僧 训练的结果有记载,“(崇祯)八年(1635)冬十一 月,流贼犯陕。记言御之,斩数十级,生擒二十余人 。” 明代少林僧兵这种对外御敌护国、对内维护统治 的人世行为,得到了官府的褒奖,同时也得到了社会 士人的高度赞赏,诸如程绍、顾炎武等人纷纷留下了 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顾炎武“寄语惠场流,勉待秦 王至”的吟哦中,寄托了这位遗民对故国明月的深切 期望。不难想象,在普通百姓“每每拿绅士的思想作 为自己的思想”的社会中,主流文化的这种赞赏评价 对一般民众会产生相当大的文化影响! P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