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心理学的故事(心理学就是这么有趣)(精)
ISBN: 9787511355492
“被精神分裂”的心理学家——刻板印象 信念的固定性不仅可能反映思维的一贯性,而且 还可能反映思想的惰性。 ——(俄)克留切夫斯基 某*,一个衣着整洁、文质彬彬的中年人来到美 国东海岸一家**的精神病院,要求到门诊就医。 他告诉给他接诊的精神病医生,说自己很多天以 来一直幻听,这些声音时隐时现、时大时小,但“就 我所能分辨的是,它们好像在说‘真的’‘假的’和 ‘咚咚”’。精神病医生初步判断他患了精神分裂症 ,并且立即批准他住院。 这个中年人住院后,没有再提及那些声音,而且 行为都十分正常,但医院的医生仍然认为他是精神病 患者,护士们还在他的病历卡上面记录了这样一句: “病人有写作行为。” 奇怪的是和这个中年人同室的几个病人一开始就 不认为这个中年人是精神病人,其中的一位甚至说: “你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疯子,你可能是个记者,或 者是个大学教授。你是来医院体验生活的吧?” 事实上,这个中年人真的是一位大学教授,而且 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这位病人说对了,而精神病医生 却在自己的专业上犯了错误。 原来,这是美国某大学心理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心 理学实验,这项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精神病医患之 间的相互影响。当时,参加实验的人员除了一位心理 学教授之外,还有7名年轻的心理学工作者。他们分 别来到东海岸和西海岸的12家医院,全部声称自己幻 听,结果无一例外地被当作精神病人给关进了医院。 住进医院之后,无论是言谈还是举止,他们立即 表现得像个正常人。然而,就像那位心理学教授一样 ,这些人在医生的眼里是标准的“病人”,有的甚至 被视为*危险的“病人”,因为他不吵不闹,还不停 地写作、记笔记;在病人的眼里,他们则都是正常人 ,是有学问的人。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身份,他们得以公开地观察医 生对病人的态度和行为。他们观察的情况令人震惊: 精神病院的医生和护士一旦认为某个病人患有精神分 裂症,对于该病人*常生活中的一切举动,就一律视 为反常行为:写作被视为写作行为,与人交谈被视为 交谈行为,按时作息被视为嗜睡行为,发脾气被视为 癫狂行为,要求出院被视为妄想行为,等等。结果, 他们出院时费了很大的周折,从要求出院并一直做出 正常表现平均20天,才得以离开医院。 上述故事中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其实就是我们社 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种心理效应,即刻板印 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 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且把这种看法推而广 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 体差异。刻板印象广泛存在,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 一定的影响。比如美国**的种族主义者认为黑人都 是懒惰和邪恶的,我们还常听人说的“意大利人比较 浪漫”“女人比较善变”等,实际上都是给同一人群 “贴标签”,也就是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 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 ,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 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 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 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 理的。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 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 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就 会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 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 致人际交往的失败。 P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