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从小康到共同富裕

指引:从小康到共同富裕
作者: 周锟 编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9.50
折扣购买: 指引:从小康到共同富裕
ISBN: 9787100211659

作者简介

周锟,法学博士,现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国家高端智库核心团队成员。著有《小康的真谛》《“南方谈话”从何处来》,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文献选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三十年》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编写工作。

内容简介

探索通过农业改革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 我们知道小岗村,首先在于它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其实,小岗村之前,在全国很多地方,农民群众甚至基层组织进行类似“包产到户”的生产实践为数不少,在1978年前后更多。比如,有观点认为,“包产到户的真正发源地是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区”。但是,凤阳小岗村确实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开启作出了两个突出贡献:其一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其二是“大包干”的名称。 包产到户还是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种类型。两种都是在生产队统一领导下,将集体耕地按人口或按劳动力承包给农户经营。不同点是,包产到户坚持工分核算和生产队统一分配,即年初确定包产、包工、包投资的“三包”指标,年终将包产产量纳入分配,按“三包”指标完成情况找补兑现;而包干到户不搞“三包”和生产队核算,把国家征购、集体提留落实到户,实行定额包干上交,剩余归己。后者办法简单,利益直接,责任具体,按农民的说法就是“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小岗村实行的包干到户,其吸引力远大于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农民最为拥护,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选择。因此,当得到政策支持后,其传播速度极快,到1983年底,全国实行包干到户的占农户总数的98%。(图一、图二) “大包干”一词的由来 “大包干”的名称则更具有历史性。今天查阅历史文献,会发现其内涵在发展变化。比如1958年曾用于铁矿区基本建设;1980年以前,常常指包干到组;其后,则一般指包干到户。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开启的标志,而这次会议原本的议题是农业问题。在农业方面,这次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提出“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农村经济政策开始全面松动。但仍然要求:“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次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也规定:“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因此,一些明确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生产受到了抑制。而“大包干”,这一20世纪50年代就见诸报端,并曾得到毛泽东批转的用语,为干部群众坚持这一正确实践争取了空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其宣传和示范效应也更明显。(图三) “改革第一村”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如今,像小岗一样有名的村子在中国为数不少,其中很多村子比小岗村发展得好。但是,客观地说,在中国改革历程中,小岗村确实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尤其是为全国的改革发展发挥了特别重要的试点作用。这是由小岗村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的。 普遍性在于,小岗村的自然环境、地理方位、人力资源等先天条件并不具备特别的优势。小岗村的普通,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段时间村民难以达到生活富裕的实际情况,更代表了我国广大农村的真实水平。 特殊性在于,作为“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很多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的探索都在小岗村进行了试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可以看到,小岗的状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晴雨表,不仅是开端,40年来我国农业改革的许多重要节点都与小岗村有关;就现实来看,小岗村的道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农村小康之路、农业现代化之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小岗村当年的收入水平,虽然距全国领先水平有不小差距,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也符合其试点的定位。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三农”是一个综合发展的整体,农业改革在村民致富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图四) “三权分置”:农业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农业改革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这里主要着眼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村时指出的:“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在这方面,小岗村三种形式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6年,中央正式确立农村承包地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大创新,为推动农村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中,两次权利分置都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第一次分置是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分置,小岗村是其中的代表;第二次“三权分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三权分置”规范和推动了土地流转,使之成为当前我国农村最火热的实践。在这方面,小岗村也处在前沿。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与多种经营,达到“一二三产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收入水平。共同富裕的历史课题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今天,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但是,共同富裕并不是能够自然产生的,需要卓越的智慧与艰辛的努力。事实上,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上尚未出现的社会状态,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真正合适的样板可资借鉴。 一个超越现存社会的伟大目标 中华文明在古代曾经达到世界之巅,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汉代时,我国人口就超过6000万,垦地超过八亿亩。唐代长安城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宫殿金碧辉煌,佛寺宝塔高耸,东西两市十分繁荣。诗人岑参就有“长安城中百万家”的诗句。北宋时,国家税收峰值达到1.6亿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那个时候,伦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人口都不足10万,而我国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当时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比重很高。而且,中国政治哲学中的民生、民本思想也比较发达。但是,客观地说,中国从来不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小差异的社会。即使在盛唐时期,古诗中也描绘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国力衰弱时期则更不必说。而在20世纪中期的计划经济时期,确实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比较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尤其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之间的差距是广泛存在的。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地位差距非常大,由此产生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差距是非常悬殊的。 而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曾经辉煌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具备一些可资借鉴的抑制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但从整体来看,都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当今西方社会,虽然占据领先地位,但依然是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阶级社会。所以,共同富裕是一个超越现存社会的伟大目标。 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共同富裕的问题是邓小平提出的,如他所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也是他较早地发现:“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共同富裕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前沿课题,由于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共同富裕不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开放的。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产生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元素,如1923年11月,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 1955年10月,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但这些思想元素与后来形成的真正的共同富裕思想存在本质差异。共同富裕思想的最初提出,以1978年底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标志。此时,邓小平提出了“允许先富”思想。他提出“允许先富”,首先是为了反对积弊甚久的平均主义倾向,其宗旨则是以“先富”带“后富”。 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是在1984年11月9日。他在会见来自意大利的外宾时指出:“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但这不是要搞平均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 邓小平在提出这一概念时,主要还是着眼于解决区域差异的问题。他设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前提,明确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目标。他还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两大障碍:“两极分化”与“平均主义”。邓小平在提出共同富裕思想之初,即已提醒人们要警惕“产生剥削阶级”,他关于“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思考,实际延续了这一思路。 同时,这一概念也给“两极分化”作了明确界定:“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强调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二、站在宏观的角度,观察收入差距是局限于个别现象,还是可能影响阶级关系。 三、将“两极分化”定义为“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四、防止“两极分化”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力量。 共同富裕与小康的未来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议指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相对于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既同样光明、伟大,又更加贴近现实,能够非常自然地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达成共识,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断克服现实中的困难,并且有比较扎实的生产力基础和越来越清晰的实现途径,是一个既需要经过艰苦奋斗,又能够实现的清晰目标。当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普遍认为这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包括产生的许多过激言论,也从侧面证明这一思想的预见性和现实指导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伴随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不断展现,如果我们能够跨越贫富差距的峡谷,就意味着中华文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离实现共产主义更进了一步。(节选自本书第7章)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小康”从何处来?“共同富裕”指归何处?两者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部中国小康社会发展图鉴,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阐释“小康”和“共同富裕”; 十大专题、四十五个关键词、六十幅图片,讲述国家、城市、村庄和普通家庭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