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记忆:冼夫人信仰“回忆形象”的表征与阐释(民间文化新探书系)

从历史到记忆:冼夫人信仰“回忆形象”的表征与阐释(民间文化新探书系)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 主编 蔡达丽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20.00
折扣价: 84.00
折扣购买: 从历史到记忆:冼夫人信仰“回忆形象”的表征与阐释(民间文化新探书系)
ISBN: 9787100226608

作者简介

"蔡达丽,广东茂名人,文学博士,先后师从黄仕忠教授与高小康教授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程相占教授,研究方向为非遗美学、生态美学、审美人类学,主持2021年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基金项目“审美人类学中的艺术与审美问题研究”(10000072110350),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18JZD019)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自然美学通史”(19ZDA044)。 "

内容简介

"导 言 作为一种不断将历史感融入共时场域实践的民间文化系统,冼夫人信仰既是话语的(discursive)实践持续镌刻的文化象征体系,也是非话语的(nondiscursive)具身体验不断嵌入其中的文化记忆麇集空间。如福柯所言,19世纪由一元线性历史逻辑所辖控,“过去”因此成为亟待被超越的存在,而当今是空间的时代,异质元素并置共生的时代,“世界更多的是能感觉到自己像一个连接一些点和使它的线束交织在一起的网,而非像一个经过时间成长起来的伟大生命”①。在这样一个时代,曾被文化现代性启蒙规划所罢黜了的前现代宗教世界观形上系统,又在工具理性肆虐侵蚀心灵的当代文化生态危机境遇中重新被唤回。②作为在后现代语境中重新被估值与评价的传统文化事象之一,冼夫人信仰因其藏储着丰厚人文精神底蕴与民俗审美意涵而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就此而言,这种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传统“复魅”现象,是对现代社会分化机制所造成的社会共通感衰微、伦理范导缺位、个体精神世界荒芜,乃至人为物役等存在异化现象之反拨。本书尝试从历时与共时二维,并在规范的而非描述的意义上对冼夫人信仰进行文化阐释——亦即将问题意识聚焦于“怎么样”的文化意义诠释,而非“是什么”的经验性描述。本书意在探询,作为一个融贯“绝对的过去”、不断转换逝去的“当下”与持续谋划生成的“未来”的异时位,冼夫人信仰借由何种系统维衡机制以推动其范畴重组与结构转换?这份蕴藉着岭海方域集体无意识的珍贵文化羊皮卷,如何为多元行动者旨趣殊异的场域实践留出书写空间?国家、精英、民众三者又是怎样在礼俗互动的事件与过程中,既促就了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之生成,亦为多样性的地方风尚习俗留出葆育涵养之空间? " 运用非遗美学理论,从文化生态视角,对冼夫人信仰的历史文化和非遗保护价值进行有建设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