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已经晚上8点了,12岁的杰里米还在捧着电脑专心和朋 友聊天:八卦一下班上谁喜欢谁,谁是哥们儿,谁最讨厌 ,班上哪个女孩的身材最好。而此时,他的作业还是一片 空白,爸爸反复提醒了他好几次,他却似乎没有听到。“ 别烦我!”他冲爸爸吼道。“如果你在做该做的事,我当 然不会来烦你。”爸爸的声音因为生气而有些颤抖。接着 ,两个人吵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杰里米冲爸爸大 喊:“你什么也不懂!”就“砰”地关上了门。 爸爸很生气,也很伤心。他生儿子的气,但更多的是 生自己的气。“我又搞砸了,都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 他和妻子对杰里米都很担心。杰里米小时候很听话,跟他 们也很亲密,但现在他说不上两句就会很不耐烦,只愿意 和朋友说话。这样的场景每周都要上演好几次,无论杰里 米还是他的父母,似乎都没办法缓解这种局面。父母觉得 很无助,他们从来不愿惩罚孩子,但现在,却总想举起鞭 子。然而,每次惩罚过后,迎来的却是儿子更加激烈的对 抗。 上述情况,也是大多数父母所面临的现状。父母发现 ,小时候跟自己很亲近的孩子,长大后跟自己越来越生疏 ,自己与孩子之间似乎突然出现一个“第三者”,夺走了 孩子的关注,取代了原本亲密的亲子之情。孩子变得与父 母无法沟通,也不愿沟通,父母的苦口婆心,还没有同龄 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更有吸引力。在父母看来,这种突 如其来的冷落和嫌弃,有种遭遇“外遇”的感觉,伤心失 落又不知所措;而对孩子来说,一句“你什么也不懂”则 有着另外一层含义:你们没有看到我在想什么,没有理解 我内心的感受。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 子。 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为什么一向亲近 的孩子变得如此生疏?答案简单,但却总是被父母忽视: 关系问题。父母和孩子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得 不到有效的回应,内心不被看见,就很容易出现对抗和拒 绝父母的行为。 不管父母多么爱孩子,多有教养技巧,如果亲子关系 不够牢固,教养很容易出问题。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生养了 自己,就自愿服从父母的管教,不会因为父母的这重身份 ,就自动认可父母拥有管教的权力。想让孩子愿意接受自 己的抚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孩子能感受到跟父母 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自己认可的。这是一 种必不可少的特殊关系,一旦缺失,教养就没有了根基。 人类发展心理学家把教养的根基称为“依恋”关系, 这种关系决定了孩子的原生关系。孩子的依恋表现在:相 信抚育者,相信他有能力照顾自己,可以与他亲近,建立 某种联结。孩子刚出生时,依恋的动力完全来自身体本能 ,婴儿紧紧抓住父母不放,想被父母抱着。如果严格遵循 自然规律,婴儿的这种依恋会逐渐变为感情上的亲近,最 终演化为心理上的亲密。相反,如果缺乏依恋关系,无论 是孩子还是父母内心的情感,都难以被对方认可和看见, 孩子不接受父母,父母的教养也就无从谈起。 教养的秘诀不是去做什么,而是在孩子心中担当了什 么样的角色。这是为人父母者需要时刻谨记的。想让这个 角色获得孩子的肯定,父母先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 系。当孩子想跟父母亲近时,父母能看见孩子想亲近的欲 望,及时出现,充当安抚者、引导者、榜样、老师和教练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家。有了家,他们才有底 气去闯荡世界;有了家,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才能有 所依靠;有了家,他们才会获得灵感的源泉。世界上任何 的教养技巧,都弥补不了依恋关系的缺失。 依恋关系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脐带,这种关系 如果不被看见,所有的爱都无法有效地传达。在孩子真正 成熟独立前,只要他们需要,父母就有义务维系心理脐带 。依恋关系是看见的前提,只有在依恋中,孩子才会被看 见。 不过,这种关系维系起来并不简单,毕竟世界上不是 只存在父母和孩子这一种关系。亲子关系不仅会受到各种 干扰,还会遭到其他关系的破坏。孩子有可能会对其他人 产生依恋,影响亲子关系,进而损害原生关系。可以说, 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不好管、父母教不好,不是因为父母缺 乏爱和教养技巧,而是父母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关系 。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