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节令民俗

唐诗中的节令民俗
作者: 王士祥|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19.95
折扣购买: 唐诗中的节令民俗
ISBN: 9787571122409

作者简介

王士祥,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先后出版著作13部,包括《名人妙对》《唐诗趣谈》《从小学到大学:必背经典古诗词》等。曾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工会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年度社科人物、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内容简介

元日迎春万物知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正月初一是最受人们重视的,因为它 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小时候总是盼望着在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 噼噼啪啪放鞭炮,吃好吃的,收长辈给的压岁钱,虽然不多,但是很幸福。 记得当年在老家的时候,每年的这天,满街都是人,大家互相拜贺新年, 热闹祥和。唐人在诗中也表现出了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写出了大量的 诗歌,而且值得说道的是,它几乎是所有节日中名称最多的。 唐诗中是怎么称呼正月初一的呢?元日,是最常见的称呼,唐太 宗李世民专门写了一首《元日》诗;也称岁日,大诗人元稹写过一首《岁 日》“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刘长卿和顾况有同题的《岁日作》; 还称正日,唐太宗有诗歌《正日临朝》,看来皇帝并不好干,大过年 的也不能给自己好好放个假;另外还有元旦、新正、岁旦、正旦、岁 首等说法,而且都有对应的诗歌, 比如方干的《新正》、司空图的《丙 午岁旦》,只是不常见的称呼相对应的诗歌也少。 天颜入曙千官拜 正月初一这天,皇帝需要一大早赶到朝廷,等着百官和使臣朝贺,这就是李世民《正日临朝》中所写的“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① , 其实就是集体向皇帝拜年。《新唐书 ·礼乐志九》称“皇帝元正、冬 至受群臣朝贺而会”② ,所以这不是临时起意,是制度性的规定,是我 们国家的文明,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礼仪。 虽然朝贺是象征性的甚至不乏流程式的工作,但从上到下也都在 极其认真严肃地完成。可能越是在这样的日子里, 越能体现皇家的威严, 所以李世民激动地写下两首与春节有关的诗。他在《元日》中有这样 的句子,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全唐诗》,第 8 页),皇宫里到处彩旗飘飘,声乐悠扬,不仅柱子、 廊庑是红色的,就连台阶也涂成了红色, 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又在《正 日临朝》中这样描写“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组练辉霞色,霜戟 耀朝光”(《全唐诗》, 第 3 页),无论车兵还是步兵, 盔甲闪耀着光芒, 雪亮的戟也闪着光,岩廊之上钟鼓齐鸣,护卫簇拥着皇帝的辇车疾驰而来。 这样的日子一定少不了表扬与自我表扬,李世民也免不了俗,所 以他先在《正日临朝》中说“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 书文混四方”。李世民还挺谦虚,说自己虽然没有舜帝和大禹的伟大 功绩,但有幸遇到了天下一统的时代,即《礼记 · 中庸》中所说的“今 天下车同轨,书同文”③ 。在秦始皇完成大一统前,各国无论是马车的 宽度还是书写的文字都没有统一标准。统一之后,秦始皇为便于管理, 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车的宽度等。 唐太宗“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在继位之后推行王道无为之治, “恭己”“垂衣”都是圣人治天下的方法。《论语 ·卫灵公》中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① 舜帝为什么 能够无为而治?就是因为他以身作则罢了。《周易 ·系辞下》称:“黄 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② “垂衣”是顺应乾坤自然的表现。 李世民《元日》中的“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正是其对三皇五帝 成功经验的学习效仿,所以才出现了“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的 盛况。上一句指的是舜帝时的和睦景象,据《孔子家语 ·辩乐解》中 讲,舜帝曾经造五弦琴用来唱《南风》诗, 诗的内容有“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③ , 于是熏风自然就有了幸福的味道。下一句的“康 哉”出自《尚书 ·益稷》: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④ 什 么意思呢?只有天子英明,大臣贤良,才能够万事顺遂,其实这就是 国泰民安的表现。 皇帝都开始秀才艺了,当大臣的自然不能装傻充愣,也得行动起来,于是颜师古、魏徵、岑文本、杨师道、李百药全开始撸胳膊挽袖子地“奉 和”了。作为儒学大师的颜师古会说什么呢?来看他的《奉和正日临朝》: 七府璿衡始,三元宝历新。 负扆延百辟,垂旒御九宾。 肃肃皆鹓鹭,济济盛簪绅。 天涯致重译,日域献奇珍。(《全唐诗》,第 434 页)这首诗搭眼一看,只有一个感觉,有学问就是牛!如果不考虑平 仄的话,这简直就是一首句句对仗的律诗,而且用的词都很讲究。首 先第一句,他把北斗七星称“七府璿衡”,就显得很特别,出自《史记·天官书》: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 以齐七政’。”① 而其中 的“旋、玑、玉衡, 以齐七政”又出自《尚书 ·尧典》: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 以齐七政。”② “正月上日”就是正月初一。在正月初一这天,舜帝观察北斗七星,寻找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规律。于是,“七府璿衡”就成了正月初一的代称。元是首,由 于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一月之首,也是天时之首,于是又有了“三元” 之称。 这么重要的节日,大家自然是要朝贺的,皇帝穿着盛装,头顶冕旒, 很庄重地站在代表权威的屏风前。一个屏风怎么就显得权威了?这不 是一个普通的屏风,上面绣有代表权力的斧形图案。皇帝站在屏风前, 接受着文武百官的朝贺, “百辟”也好, “九宾”也罢,都是指参加 活动的各级官吏。这些人都恭敬地穿着盛装, 秩序井然地向皇帝拜贺。 据说鹓和鹭飞行很有序,后来人们常拿“鹓鹭”比喻朝官。“肃肃皆鹓鹭, 济济盛簪绅”,这两句话也很有讲究:“肃肃”出自《诗经 ·大雅 ·思 齐》“雝雝在宫,肃肃在庙”③ , 形容肃穆庄重;“济济”出自《诗经·大 雅 ·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④ ,形容众多。 在这些拜贺的人中,竟然还有远方的客人, 他们来自“天涯”“日 域”,这是和李世民的远交近攻政策相吻合的。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 碍,所以这些远方来使还带着翻译。大过年的,觐见皇帝不能空着手 来,多少得带点稀奇玩意儿。从整首诗来看, 虽然参与活动的人很多, 场面很大,但是像提前排练好了一样,有条不紊。这就让人马上想到 了肃穆感、庄重感, 难怪当年刘邦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在颜师古的诗里,凝重有余,热闹不足。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场面,怎么可能会静悄悄的呢?恐怕皇帝也不希望如此沉闷。你看李世民的诗里就写到了“丝竹韵长廊”和“钟鼓震岩廊”,说明现场还是很热闹的,只不过不像集市上罢了。关于对现场音乐的描写,几乎奉和的人都涉及了, 比如魏徵在诗中说“广乐盛钧天”,岑文本也说“张 乐骇天衢”,李百药说“充庭富礼乐”,都是对音乐的表现。李百药 说的还比较接地气,魏徵和岑文本都吹到天上了。魏徵的“广乐盛钧天” 出自《史记 ·赵世家》: “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 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① 这不就是仙乐吗?到了岑文本笔下,朝廷安排的音乐“高大上”到让天上的仙人们都害怕了,“骇” 就是震惊、害怕的意思。 按照传统,元日这天皇帝为显皇恩浩荡是要赏赐大臣们东西的。 据诗中的信息,一般是柏叶,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柏叶“能令人益寿” (李乂《元日恩赐柏叶应制》, 《全唐诗》,第 1000 页)。据《太平御览》 卷九百五十四“木部三·柏”所引用的《仙经》中讲“服柏子,人长年”② , 《列仙传》中便有这样的记载, 比如“赤须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 古人已经把吃柏子作为修炼成仙的方法之一。《唐诗纪事》卷九《李适》 记载:“景龙四年正月朔,赐群臣柏树。”③“正月朔”就是正月初一。 乍一看,中宗皇帝够豪放的,其实这里的柏树也就是柏叶。当时在场 的李乂、武平一、赵彦昭都有奉和应制诗。武平一曾经和宋之问去探 望病中的杜审言,还被杜审言贬低一番,说他的诗歌水平和自己没法比, 我们来看看这个被鄙视的武平一诗歌水平怎么样。 《奉和正旦赐宰臣柏叶应制》: 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 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 (《全唐诗》,第 1085 页) 此诗短小精悍,既写出了柏树的特征,又写出了祝愿,笔触还是比较 雄健的。我们都知道,柏树经冬不凋,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所以 《论语 ·子罕》中才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① 。李乂形容柏树“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 “劲节”与“芳心”,既是皇帝对 大臣们的期待,也是大臣对皇帝的表白。柏叶有一股特有的芳香气味, 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就坚持说“麝食柏而香”,也就是说麝香由 柏香凝结而成。 其实在我看来,皇帝赏赐大臣们柏叶有两个用意,一是用“劲节”“芳 心”来勉励大臣,希望他们能有松柏一样的美好品质,二是让臣子们 借此表达对自己长寿的祝福,于是乎赵彦昭说“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全唐诗》,第 1090 页)。在等级 森严的封建时代,一般人谁敢用万年来形容自己?一定是对皇帝的祝愿。而且这句话是有依据的, 《诗经 ·大雅 ·江汉》中有“虎拜稽首, 天子万年”② 。大年初一,无论是君还是臣,都许下美好的祝福。 朝会时能逢观仗 我在统计关于元日主题的时候发现,有不少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朝 会和仪仗,好像这一天就是专门为官家设置的。在这些诗人中,竟然 有唐德宗的身影,只是别人都是写上朝时,德宗写的是退朝时。这个 是不难想象的,作为一国之君,上朝的时候是需要端庄的,退朝了倒 是相对可以轻松自在一些。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欣赏唐诗,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同时,通过了解节令民俗,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唐诗中的节令民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本书列举的唐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古代社会浓厚的风土人情。通过唐诗学习和了解这些节令民俗,在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古人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式,了解他们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