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70
折扣购买: 兵团书(精)/名家新疆丛书
ISBN: 9787546985381
老杨 老杨就住我院子旁一幢平房里,我推开院门向东 望,第一第二,第三间就他家。老杨30来岁,中等个 儿,脸黑眼大小平头,身体不仅不壮,看上去内脏哪 个部位还生着病。他媳妇什么样印象不深,好像有一 儿子,因为时常看到一小男孩从他家门里跑出跑进。 一听老杨说话,就知道是兵团长大的娃娃,因为 兵团娃娃的口音不同于地方上。在新疆这个地方做生 意或交朋友,你若判断对方是地方上还是兵团的,只 要他一开口就能知道。兵团娃娃说话有两种口音,一 种是河南口音,一种是新疆普通话。河南口音是因为 兵团的河南人太多,除老部队中的河南人,从二十世 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外来人员进疆、转业军人、学生 分配,一直到现在的新职工,河南兄弟渗透了兵团每 一个毛细血管,不管你走到哪个团场,随便碰到一个 人,一张口就是河南口音。所以50多年了,几代兵团 娃娃在这样环境中长大,不说河南话才怪。 说新疆普通话的兵团娃娃有两部分人。一是在师 以上机关、城镇企事业单位长大,那里河南人相对较 少,语言结构多元,外界影响力大,普通话容易进来 ,再加上与当地主流口音一融合,就成了新疆普通话 。当地主流口音就是新疆本土口音,主要是陕甘宁青 口音的混合(这几个地方的人,前几辈就有到新疆的 ,有沿丝绸古道做生意没回的,有躲匪患逃荒来的, 也有清兵遗留的后代),再加少数民族说汉话半生不 熟的音调,这样的一种结合体。兵团娃娃的成长环境 有别于当地娃娃,是两个群体,他们在兵团自己的学 校上学,跟父母在兵团内部调来调去,他们身边主要 是兵团自己人,从见识、做派、文明程度到口音,无 不打上兵团烙印。但也不是不与地方上接触,比如你 家隔壁院子是一个地方企业,放学以后、星期天你要 出去到大门口玩,他们也到大门口玩,两个大门口挨 着,你们说不说话,打不打髀石,赢不赢烟盒,这样 就玩到一起去了,他们的口音你就必然会被感染上一 些。另一部分人,他们在团场的林带田间跑大,举一 张黑脸,穿一身黄军装,操一口河南腔,整天在大渠 里洗澡。但通过考学、熟人、有特长,来到城里,他 们就成了城里人。在城里说河南话是很土的,是被人 看不起的,城里人一听你张口,马上点着指头说,那 是个农场来的人。他们听到这样的点评不舒服,心里 会产生自卑。因此他们要改换门庭,一洗过去痕迹, 把脸捂白,把穿着、口音、做派统统改掉,让人一看 就像个城里人。其他好变,口音不好变,变太多成了 京腔,不像,变少了等于没变。他们仔细揣摩城里人 发音,琢磨某些字的走向及落点,特别是对汉语拼音 里g的运用,哪里用哪里不用,总把握不好,因此他 们的普通话,有别于城里普通话,仔细听能听出来, 当然他们自己听不出来。 老杨在那些内地来的新职工面前,感觉比较好, 新职工从他面前走过,他把脸一抬,表示不屑的样子 ,他觉得自己跟那些人不是一路人,他虽也在团场长 大,但跑的地方多,见识广,口音早已改过,说的一 口标准新疆普通话,不像他们,一张口就是河南腔, 土得掉渣。 老杨是5年前建团时从焉耆垦区调来,他好像在 水电站上班,但我经常在他家门前碰到他。我问老杨 咋没去上班?他说休病假。什么病我问过,但没记住 病的名字。他喜欢与我聊天,他见我出了院门,对他 笑,就朝我这边走来,我们就站那儿聊一会儿。他不 怯我,眼睛盯着我说话,虽然口齿不太利索,但表达 的意思却清楚。没聊过什么大事,无非他劝我在院墙 边种几棵树、院门前铺几块水泥板等等。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