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文化村/广东名村系列丛书

广东历史文化村/广东名村系列丛书
作者: 总主编:陈华康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4.30
折扣购买: 广东历史文化村/广东名村系列丛书
ISBN: 978756235893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龙眼洞村,位于龙洞街道西部,距离龙洞街道办事处 约120米。据民国时期《白云、越秀二山合志》记载,这里 广植龙眼树,故称龙眼洞村。村**要为樊姓。村域附近 有新石器时期遗址,村落始建年代不详。据当地族谱记载 ,唐贞观年间已成村落,明清时期成为大村。龙眼洞村现 存樊氏大宗祠、景祚樊公祠、一洞樊公祠、璞庵樊公祠等 14座宗祠。 璞庵樊公祠为龙眼洞农民协会旧址。1922年,广东省 省长兼粤*总司令陈炯明叛乱。龙眼洞乡组织乡团,积极 协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平叛,战斗持续到1923年。 1924年8月,孙中山亲笔书写“保卫桑梓”牌匾,委派福* *部官兵赠送。村民热烈迎接送匾官兵,并将牌匾挂于村 中璞庵樊公祠内。1927年,沙河农民在中国***领导下 ,于璞庵樊公祠成立龙眼洞农民协会,开展反帝、反封建 、打土豪、分田地运动。 《樊姓家谱》由樊应元于明代末年编修,续修于清宣 统元年(1909年),形成《樊族正传家谱》。21世纪初续 编。 景祚樊公祠始建于清代,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重修,1995年重修,三进两天井,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一洞樊公祠始建于清代,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重修,1995年重修,二进**井,面积500平方米。 抗清大围遗址始建于明代,因围墙高大厚实,院内面 积也较大,故俗称大围。据清同治版《番禺县志》记载, 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到龙洞征粮遭拒,火*破大 围,大围被毁。1947年族人集资重建。2009年,抗清大围 遗址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古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于1939年被侵华**拆 毁。2013年,古庙在原址西侧约100米处重建,又称石门禅 院。 “贻燕堂”牌匾由樊泽达题写。樊泽达,清康熙年间 山西人,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检讨、广东正主考、广东 提督学政,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书“至德堂”“济 美堂”“贻燕堂”三块牌匾,分赠一洞樊公祠、璞庵樊公 祠、景祚樊公祠悬挂。 三元里村 三元里村,位于三元里街道,面积8.8平方千米。主要 有李、韦、邓、胡、冯、王等姓。该村始建于南宋,距今 已有近千年历史,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三 才本属同元,必彼此依附共存才得以**共生,村先辈循 此而取名三元里村。村内现存李氏大宗祠、韦氏宗祠等11 座祠堂。 清朝末年,三元里村发生了扬名中外的历史事件—— “三元里抗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29*,盘 踞在广州城内四方*台的一小股英国侵略*窜到城外北郊 三元里村抢掠财物、**妇女,激起民赜。村民韦绍光号 召众村民奋起惩恶,实行武装自卫,当场打死5名入侵者。 在爱国志士的联络、号召下,周边103乡社学、团练等民众 纷纷加入共同抵御外敌,大败英*于牛栏岗。三元里人民 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