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李开复(从心选择的创业智慧)
作者简介
唐灿,媒体工作者,多年来从事财经、商业写作,公开发表深度报道数十万字。并长期担任多家湘籍知名企业顾问。
内容简介
2004年,中科院的人文论坛上,一位同学提问:“李开复先生,你最 爱中国还是最爱美国?”这样的问题,李开复不是第一次遇到,曾经有 美国员工也这样问他。李开复的内心很复杂,他说:“我总觉得,虽然 自己的头脑是经过美国思维方式训练的,但我的心永远是一颗中 国心。” 很显然,李开复是一个中西文化的集成者,出生于中国台湾,11岁 远赴美国,在美国求学十多年、在美国各知名企业就职二十多年。之 后,2009年正式定居北京,创立自己的公司创新工场。在剖析自己的 成功经历时,李开复也坦言:“我个人的成功是典型的中西方教育体系 共同作用的结果。我的头脑是在美国经过了三十余位师友、同仁和领导 的教诲与栽培,又在学术研究、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的实践中经历了无数 次跌宕起伏后历练而成的;而我的心灵则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 记,是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用以身作则的方法培养和塑造出来的。” 李开复的母亲中年得子,因此对他十分溺爱。李开复在赴美之 前,每一个夜晚都是在母亲的陪伴下酣然入睡;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专 门雇佣了三轮车接送李开复;每一次学校远足郊游,母亲都会写一张 病假条,帮李开复请假以免他外出受伤受累。这种“捧在手里怕掉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呵护,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典型的慈母心。 但是,李开复的母亲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女性,这让她对 李开复的教育既开明又严厉。当李开复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时候,他就 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以及“九九乘法表”;几年后,刚刚进入小学的 李开复又跟着五姐的英语家教学习标准的英语。书籍是母亲对李开 复最大的奖励,李开复11岁之前,他已经阅读了如《三国演义》、《水浒 传》、《双城记》、《基督山伯爵》等大量的中外名著;李开复的母亲尽 管 有万般不舍,但还是在李开复11岁时,毅然把他送往大洋彼岸的陌生 世界,从此牵肠挂肚。 李开复曾经说:“母亲像打造一块璞玉一样,精心地打磨和教育 我。是她教会了我什么是严谨和务实,什么是品行和礼仪,什么是快 乐和温馨,什么是忠孝和诚信。” 李开复的父亲是不苟言笑、威严耿直的人,他的家国情怀以及高 尚纯洁的品行深深地浸染到李开复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座 右铭和指南针。华夏大地,炎黄子孙,注定了李开复黄色的脸、黑色的 眼以及不变的中国心。 1974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生作文比赛上,橡树岭圣玛丽中学 的一个学生跻身比赛前十强。一时间,这成为这个偏僻小镇的中学校 园里的一大新闻。更让大家纷纷议论的是,这位学生是刚到美国两年 的中国男孩。对于李开复而言,这次成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证明了他 已经完全克服了语言的障碍。 李开复是在11岁的时候被哥哥带到美国读书的。入乡随俗,来 到美国李开复第一需要攻克的关卡就是语言。’在美国田纳西州橡树 岭圣玛丽中学的头两年,正是在修女老师们的精心帮助下,李开复的 英语能力突飞猛进。 11岁,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年龄,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 美国文化的自由、民主、创新等基因在李开复这个中华少年的身上,如 同种子撒在了春天的田地里,很快就生根发芽,新鲜翠绿。“成年以 后,我才发现这种教育的真谛。美国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所注重的准则 是:自由、独立、自主学习、重视理解、重视实用。老师重视学生发表的 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反对老师。” 在逐渐适应并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李开复并没有忽略自己的母 语。李开复所居住的大哥家中有成套的金庸武侠小说和琼瑶爱情小 说,这两者都是中文造诣极高的读本。在进人大学之前的6年时间 里,李开复翻阅了这些读本,甚至把金庸全集读了整整五遍。这些读 物是李开复保持自身中文水准常青的养分。 另一方面,当时母亲为了照顾开复,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会在 美国陪读。而在与母亲分隔两地的时候,在母亲的要求下,李开复 坚持每周用中文写一封家书。这种每周一信的方式不仅是为了联 络家人的感情,更为关键的是,母亲会对他的信进行修改批阅,以帮 助他习得精准的中文使用习惯。 母亲的这种用心良苦是为了使李开复身上的东方基因得以延续。 直至后来,为了让李开复不忘本源,母亲还严格禁止李开复找外国女 友。在大三的暑假,家人就积极为李开复安排相亲。也就是在这个粉 红色的夏天,李开复遇见了一位温柔善良贤惠的中国女孩,在第二年 便举行仪式宣告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2l岁大学毕业的李开复便结 婚成家,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李开复心中非常中国式的家庭观念。 中西融合的意识,不仅蕴含在李开复父母对他进行的早期教育方式 中,并延伸到了李开复自身学习的方向目标中。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 习之后,见到学校的哲学课都是探讨的客观、理性的西方哲学,李开复向 老师们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在学习西方哲学的同时,也了解东方哲学的精 髓呢?后来,在同学们的集体要求下,哲学老师果真在课堂上增加了东方 古代哲学和思想等内容。 在哥伦比亚大学紧张的学习中,李开复还专门选修了中国文言 文。老庄哲学、孔孟之道,天人合一、出世人世等思想,让李开复对中 华文化有了深层次的触摸,从而也转化成他身上温文尔雅、谦逊平和 的东方文化底蕴。 如今,中西融合是大势所趋,“当中国人欢度圣诞节的热情让西方 人大吃一惊时,美国华盛顿最大的功夫社团也让政界人士趋之若鹜”。 而在李开复身上,中西融合成为成功的一大因素,也成为他的一大个 性特征。“我出生于热爱祖国的中国家庭,受教于崇尚自由的美国学 校,是一个跨中西文化的代表者。”在信息共享、网络畅通的今天,中西 融合的途径更加便捷,并不一定是要到国外留学,重要的是能依照这 种思路来引导自己的学习路径,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受益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李开复也热衷于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 借鉴,他说:“我曾指导过勤奋的中国学生和积极的美国学生,看到了 一个集合中外优势的机会。作为一个充分体验过中西方文化特点的 炎黄子孙、融会了中西方文化特点的典型代表,我愿意、也自信有能力 为那些渴望成功的中国青年提供帮助,帮他们远离困惑,走向卓越。”P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