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上中下1874-1931)
作者简介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衡阳市人,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就学于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入岳麓书社工作,任编辑室主任、总编辑等职。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奏折》、《唐浩明点评曾国藩语录》、《唐浩明点评曾国藩日记》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直图书第3名;《杨度》获国家图书奖;《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内容简介
时交仲秋,在北京西山一条僻静的羊肠小道上, 正有一个这样沉于国事思索的年轻人在踽踽独行。他 才二十一岁,名叫杨度,是今科会试罢第的举子。巍 峨的大山,碧静的蓝天,枯黄的茅草,火红的栌叶, 正是一幅绚丽与落寞相互交织的阔大背景,将这位青 年举子衬托得分外清晰:个头中等,身材单薄,容长 脸上眉骨突出,两只大眼睛精光闪亮,在挺直的鼻梁 与轮廓分明的嘴唇之间有一道深深的唇沟,给人以一 见即不可忘却的印象。今天,他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 蓝布夹长袍,脚穿单梁薄底黑色粗布鞋,头上没有戴 帽子,脑后垂着一条尺余长的发辫。青年举子沿着崎 岖的山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终于来到了峰顶。 现在,那座既雄伟壮丽又空虚窳败的八百年古都 ,已全方位地出现在他的眼底。他纵目远眺,神思飞 扬。十个月来不平凡的京师生活,给初涉世事的杨度 留下了终生不能忘怀的记忆。这真是一段难得一遇的 时光啊! 他记得,一住进长郡会馆,便被三湘举子的爱国 热肠所激动。他们日日留心前方的战争,议论国事, 指摘时弊,厌恶朝政的腐败,斥责李鸿章的无能,一 个个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尽管春闱在即,诗云子日 却抛之一旁,毅然置个人前途于不顾,誓与国家共存 亡。当北洋舰队全部被日军接管时,他们连夜上书礼 部,请求投笔从戎,与倭虏决一死战。浏阳举子胡玉 阶带头以指血签名,五十余名举子个个仿效。他也一 口咬破食指,滴血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记得,当李鸿章代表朝廷在马关签署条约的消 息传来的那天,他们义愤填膺,破口大骂李鸿章是李 二汉奸,应当千刀万剐。正在这时,一个年轻人匆匆 跑进来,自称是广东来京会试的举人,名叫梁启超, 奉老师康有为之命前来联络声息。康有为大名鼎鼎, 大家一听,都围了过来。梁启超说,广东举子明天联 名上折,请求朝廷拒绝承认李鸿章所签署的条约,到 都察院去递折子,有谁愿意去的,明天可以一起去。 他当即表示支持,其他人也都赞同。第二天,广东、 湖南两省一百多名举子来到了都察院。后来,各省举 子都步其后尘,纷纷来到都察院,请转递联名奏折。 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他敬佩康 有为渊博的学问,更景仰他心雄万夫的气概。此人竟 敢直接对太后、皇上大声疾呼:“今日中国倘若不改 弦易辙,将有被外人吞并之祸!”这该要有多大的胆 量!怀着对这位康南海先生的极大尊敬,他从一个朋 友处借来了康著的《新学伪经考》。这部被朝廷明令 销毁的著作,使他大开眼界。后来,他又读了康的《 孔子改制考》的手抄本,更有振聋发聩之感。他也喜 欢梁启超。这位籍隶广东新会的青年,虽只比他大两 岁,但对社会的阅历、对世事的洞察,却比他丰富而 深刻得多,且梁启超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也正与他 的个性相合。见了几次面后,他们便成了很投缘的朋 友。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