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内容简介
我这一回寒假,因为养病,住到一家亲戚的别墅 里去。那别墅是在乡下。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 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山的影子倒映在 水里,越显得清清朗朗的。水面常如镜子一般。风起 时,微有皱痕;像少女们皱她们的眉头,过一会子就 好了。湖的余势束成一条小港,缓缓地不声不响地流 过别墅的门前。门前有一条小石桥,桥那边尽是田亩 。这边沿岸一带,相问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 一番热闹的梦。别墅外面缭绕着短短的竹篱,篱外是 小小的路。里边一座向南的楼,背后便倚着山。西边 是三间平屋,我便住在这里。院子里有两块草地,上 面随便放着两三块石头。另外的隙地上,或罗列着盆 栽,或种莳着花草。篱边还有几株枝干蟠曲的大树, 有一株几乎要伸到水里去了。 我的亲戚韦君只有夫妇二人和一个女儿。她在外 边念书。这时也刚回到家里。她邀来三位同学,同到 她家过这个寒假;两位是亲戚,一位是朋友。她们住 着楼上的两间屋子。韦君夫妇也住在楼上。楼下正中 是客厅,常是闲着,西间是吃饭的地方;东问便是韦 君的书房,我们谈天,喝茶,看报,都在这里。我吃 了饭,便是一个人,也要到这里来闲坐一回。我来的 第二天,韦小姐告诉我,她母亲要给她们找一个好好 的女用人;长工阿齐说有一个表妹,母亲叫他明天就 带来做做看呢。她似乎很高兴的样子,我只是不经意 地答应。 平屋与楼屋之问,是一个小小的厨房。我住的是 东面的屋子,从窗子里可以看见厨房里人的来往。这 一天午饭前,我偶然向外看看,见一个面生的女用人 ,两手提着两把白铁壶,正往厨房里走;韦家的李妈 在她前面领着,不知在和她说什么话。她的头发乱蓬 蓬的,像冬天的枯草一样。身上穿着镶边的黑布棉袄 和夹裤,黑里已泛出黄色;棉袄长与膝齐,夹裤也直 拖到脚背上。脚倒是双天足,穿着尖头的黑布鞋,后 跟还带着两片同色的“叶拔儿”。想这就是阿齐带来 的女用人了;想完了就坐下看书。晚饭后,韦小姐告 诉我,女用人来了,她的名字叫“阿河”。我说,“ 名字很好,只是人土些;还能做么?”她说,“别看 她土,很聪明呢。”我说,“哦。”便接着看手中的 报了。 以后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我常常看见阿河挈 着水壶来往;她的眼似乎总是往前看的。两个礼拜匆 匆地过去了。韦小姐忽然和我说,你别看阿河土,她 的志气很好,她是个可怜的人。我和娘说,把我前年 在家穿的那身棉袄裤给了她吧。我嫌那两件衣服太花 ,给了她正好。娘先不肯,说她来了没有几天;后来 也肯了。今天拿出来让她穿,正合适呢。我们教给她 打绒绳鞋,她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她说拿到工钱, 也要打一双穿呢。我等几天再和娘说去。 “她这样爱好!怪不得头发光得多了,原来都是 你们教她的。好!你们尽教她讲究,她将来怕不愿回 家去呢。”大家都笑了。 旧新年是过去了。因为江浙的兵事,我们的学校 一时还不能开学。我们大家都乐得在别墅里多住些日 子。这时阿河如换了一个人。她穿着宝蓝色挑着小花 儿的布棉袄裤;脚下是嫩蓝色毛绳鞋,鞋口还缀着两 个半蓝半白的小绒球儿。我想这一定是她的小姐们给 帮忙的。古语说得好,“人要衣裳马要鞍”.阿河这 一打扮,真有些楚楚可怜了。她的头发早已是刷得光 光的,覆额的留海也梳得十分伏贴。一张小小的圆脸 ,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 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这在我几乎是一个 奇迹;我现在是常站在窗前看她了。我觉得在深山里 发现了一粒猫儿眼;这样精纯的猫儿眼,是我生平所 仅见!我觉得我们相识已太长久,极愿和她说一句话 ——极平淡的话,一句也好。但我怎好平白地和她攀 谈呢?这样郁郁了一礼拜。 这是元宵节的前一晚上。我吃了饭,在屋里坐了 一会,觉得有些无聊,便信步走到那书房里。拿起报 来,想再细看一回。忽然门钮一响,阿河进来了。她 手里拿着三四支颜色铅笔;出乎意料地走近了我。她 站在我面前了,静静地微笑着说:“白先生,你知道 铅笔刨在那里?”一面将拿着的铅笔给我看。我不自 主地立起来,匆忙地应道,“在这里。”我用手指着 南边柱子。但我立刻觉得这是不够的。我领她走近了 柱子。这时我像闪电似地踌躇了一下,便说,“我… …我……”她一声不响地已将一支铅笔交给我。我放 进刨子里刨给她看。 P9-P11